第A02版:要闻

夜间集市,要“市井”也要“市景”

——打卡“夜色无锡”人气新场景系列报道③

  □本报记者 张子秋、实习生 李兆晨

  夜间的乡野水岸,也同样成为夜色“新看点”。远离都市的这份野趣,折射出新的休闲需求,也折射出城市服务管理的新落点。8月下旬,蠡湖十里芳堤出现一个群众自发经营的夜市,摊贩数量短短数日从个位数增长至上百个。一度火爆也引发环境卫生、交通等问题,后被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叫停了。对此,有人拍手叫好,有人觉得可惜,更多的人认为,夜市的烟火气要建立在规范管理之上。

  事实上,今夏在乡村田间、岸边堤旁都出现了一些或有经营主体的、或自发集聚的夜市。初秋微凉,部分偏远之地的夜间市集,至今还在延续。这些夜市也契合一部分市民喜爱的“野趣”,在乡野岸边获得休闲的“治愈感”“松弛感”。面对这样的需求,还需要相关区域、部门将管理之力覆盖到位。

  契合市民新需求

  吹着风闲聊,是另一种所需的生活方式

  “喜欢夜市带来的惬意感。”9月11日21时,在太湖大堤一处群众自发经营的夜市上,市民岳磊正与朋友一同围坐,吹着夜风闲聊,“这个夜市今年暑假前就存在了,可能位置比较偏远,也没有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一直很稳定。”在现场看到,大多摊贩售卖的是熟食、鲜榨果汁、咖啡和酒水,人流量也不大。

  谈及前不久被叫停的十里芳堤夜市,现场的摊贩和顾客都略显担忧:“有点担心我们这里也被叫停。”“这里环境卫生都说得过去,只要大家都自觉些应该没什么问题吧。”据现场摊贩介绍,该夜市暑期和周末会人多些,结束前大家都会自觉收拾垃圾,有不少回头客。

  显然,在太湖岸边“吹着风闲聊”,成为了人们所需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不少市民是喜欢这样的消费氛围的,不一定需要明亮宽敞的大空间,也不一定要品牌林立的扎堆,而是轻松地喝一杯自制饮品、吃一口特色小食。但地处偏远,也包含着安全、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关注。

  规范管理是核心

  健康的夜市需呈现活力与秩序的统一

  宜兴城管局在塘田大桥打造桥下集市,允许流动摊贩在规定时限、区域内有序进行摆摊设点,禁止烧烤、油炸等食品现场生产加工制作及使用瓶装燃气,并指导摊贩自治,形成常态良好的市容秩序。湖滨和周新里两条商业街推动外摆经济特别是夜市部分时,要求商家落实“门前三包”责任,确保良性循环……在无锡,一些高人气的夜市有可供学习的管理经验。

  与市区夜市不同的是,群众自发经营的夜市往往出现在景区里、太湖边,原因是这里不受城管部门直接管辖,又适合制造网红话题。但因管理人手有限,加上部分夜市人员的不文明行为,一旦无序便会让城市“颜值”打折。

  “健康的夜市,是既要充满活力也要拥有良好秩序的,正因如此,其规范管理,也要呈现出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业内人士建议,在规范夜市经营上,不仅要依靠摊贩、顾客的文明意识,必要时还要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平衡好“放”与“管”的关系,学习优良管理经验,覆盖管理力量,做到既尊重经济规律,也尊重社会治理规律。

  湖边夜市的火爆与叫停

  人气虽足却“煞风景”

  夜市的活力与秩序一旦成反比,终将进入恶性循环。今夏夜市中,极具话题度的便是十里芳堤夜市。起初,十里芳堤夜市知晓率并不高,随着夜市的相关照片和视频在抖音、小红书走红后,越来越多的商户来此设摊、居民来此打卡,占据道路超三里地,夜间的十里芳堤道路一反常态“飘红”。鼋头渚景区充山大门旁、十里芳堤路上停满了车辆,让原先并不宽裕的道路雪上加霜,时常发生拥堵。

  随着十里芳堤夜市走红,摊贩数量激增,垃圾、烧烤油污很是“煞风景”。“夜市最火爆的那几天,垃圾桶旁堆满垃圾,随地可见竹签、塑料袋,连樱花步道也被一块块油渍污染,给环卫工人留下难题。”网友“蟹蟹”表示,景区是给人欣赏美的地方,夜市的野蛮生长却留下了满地不文明。

  夜市带来的是烟火气和夜经济,是市井生活的体现,但光有“市井”却忽略了“市景”,终究无法长远。最终,鼋头渚景区联合蠡湖风景区、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于9月5日起对十里芳堤违法设摊的行为进行集中整治,目前该夜市已被叫停。“如要在景区设立夜市,除了精细管理之力的覆盖,还要先测评好是否方便停车、是否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等基础条件。”蠡湖风景区管理处政策法规科副科长华若愚表示,只有科学安排、优化机制,才能做到市场经营有序、市容管理规范、停车秩序良好、环境卫生整洁,让市井与市景更好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