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科创周刊

无锡市新产业研究会用五年时间与多个部门、单位、板块、开发区、企业携手推出智库型成果——

无锡蓝皮书丛书 见证一座城的精彩

  □ 高琼玲、崔欣润

  从2018年下半年启动第一本《无锡市新产业发展报告(2019)》的撰写,到今年5月完成第五本《无锡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5年5本蓝皮书,183万多字,一套沉甸甸的蓝皮书丛书承载着无锡转型发展的壮阔历程。上月,出版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把五本书集结成丛书,重新设计装帧后带去“2023上海书展”,并放在展位显眼处。这家出版社正发力打造一流智库成果出版基地,把这套丛书作为了出版定位的代表作。

  为何选择一套地市级民间智库的发展报告作为代表作?“连续五年编一套蓝皮书的,挺少见,而且具有典型意义,”出版方负责人说,一方面是无锡的产业发展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很强代表性,另一方面无锡市新产业研究会的这套丛书编撰上有独特之处,特别是实践性强、接地气、案例丰富,“希望更多人看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无锡探索和实践。”

  无锡蓝皮书汇集刊行的背后,是无锡市新产业研究会与市工信局、商务局、大数据局、发改委、科技局、统计局、社科联和无锡市委党校等部门、各板块、各开发区、相关企业的共同智慧力量,更是这座城市深厚的产业基底、创新基因,和人们抢抓时代机遇、挥洒创新激情的澎湃之力。

  城市发展的时代

  183万多字贯穿高质量发展主线

  “五本蓝皮书贯穿高质量发展主线,努力展现脉络清晰、激情澎湃、亮点纷呈的产业发展全景图。”市新产业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书主题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产业园区、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共计183万多字,形成了内涵有机统一、逻辑周密完整、体系全面丰富的智库型系列丛书。

  对产业的持续关注、对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是这个研究会的主要发力点。研究会的成员中,多为持续投身于产业发展、经济工作的各界人士。论经验、论思考自有独到之处,但真正启动“著书”这一步,他们考虑颇多。丛书的执行主编张建曾在经济部门任职,他感言:“这五年的写作,是在完成一项有挑战、有价值、有意义的存史之作。”五本书各有题目,但使命、逻辑、价值这三个“题”一直伴随着编撰者,他们常常自问:写什么、为什么写书?历史、现实、未来的逻辑是什么?如何让书真正开卷有益?

  “作为无锡高质量发展的蓝皮书丛书,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充分体现无锡特色。”编撰者有共识,充分反映无锡实践、无锡探索、无锡创造。对蓝皮书的选题、谋篇、撰写都是精心为之,力求高质量的智库成果。一些发展报告呈现独特性、甚至首创性。比如,今年出版的《无锡科技创新发展报告》是无锡首次编制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发展类报告,2020年出版的《无锡开发区发展报告》是无锡第一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开发区发展历程和发展经验的文献,其意义不言而喻。

  无锡蓝皮书的汇集刊行,也传递着奋斗之劲、信心之力:是转型发展的时代见证,从全面系统回顾无锡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经济发展波澜壮阔的历程,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是创新发展的经验总结,每本书都从不同角度展现无锡人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探索和经验,展现无锡实践的独特创造和智慧结晶;也是思考未来的前瞻探索,每本书都紧密结合无锡实际,提出了目标定位、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

  接地气的“田野调查”

  不是为写书而写书,更是融入与互动

  一年一本蓝皮书的节奏,也形成城市的另一种“形象输出”。市新产业研究会相关人士介绍,一些板块和部门在召开行业峰会、招商活动时,把蓝皮书作为重要会议资料。一些兄弟城市得知无锡蓝皮书的出版信息,卡着点来电咨询。从各方反应看,无锡编撰的蓝皮书被普遍认为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都是创新之举,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工具书价值,对实际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这也折射出蓝皮书价值所在。

  “但我们不是为了写书而写书。”市新产业研究会咨询专家贡培兴是蓝皮书的发起者,整个过程中他坚持“把调研作为必修课”。每本书都定了三个月的调研期,有的还不止。调研的强度不低,市新产业研究会咨询专家王中苏是第二本书编撰时加入的。他印象中,因出版节奏的原因,几乎调研都在夏天,八个板块都要跑遍,重点案例的企业、相关街道开发区也得实地深入其中。

  蓝皮书的编委会有一套“规范流程”,凸显融入与互动。其中有几个关键环节,一是与产业的深度融入,与职能部门、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的技术部门等深入交流;二是与企业家互动,通过研究会召开企业家沙龙等方式,与优势产业、未来产业中有代表性的企业家以较为轻松的方式,听他们说说心里话;三是与一批权威的研究机构交流,提高蓝皮书的客观性、专业性、权威性。

  调研必修课和规范流程,让这套丛书凸显出了“田野调查”的亮点,接地气的做派也提升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比如,绿色低碳蓝皮书精选了“绿色低碳企业”“绿色低碳园区”和“绿色低碳生活”三个方面34个典型案例,总结了7条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经验做法。绿色低碳蓝皮书主编石定寰评价本书:“这个报告很及时、很全面、很系统,既有理论政策层面的阐述,又有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既有各专项问题的深入分析,又有大量生动的案例。”数字经济蓝皮书则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数字化治理,精选了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领域20个领军企业和创新平台创造的“数字案例”。

  案例的精选、经验的推荐,折射出本书踏实的调研和精心的编撰。座谈会上一些职能部门和板块、开发区以及企业代表都表示,很有参考意义。他们认为,这套记载着历史的“工具书”展现了多维视角,既有产业发展的总结,又有具体企业的案例,不同的读者可以看到“各自所需”,也可以让各方增进“相互理解”。其中,有多个部门、开发区表示,蓝皮书也是决策施策的“风向标”,他们在一些政策措施中不同程度吸收了蓝皮书的相关内容。

  孜孜不懈的智库追求

  集聚众智助谋城市未来创新发展

  一年一本书,但这一本书可不止“一年的功力”。市新产业研究会去年入选无锡市首批智库型学会,从成立以来,尤其是这五年蓝皮书撰写期间,更是集合起一批“内脑”和“外脑”之力。

  这一蓝皮书系列丛书吸收了本地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专业人才共同发力。数据可以佐证:第一本蓝皮书是25人编委团队,到第五本,编委团队增至48人,五年人数几乎翻了一番。每本蓝皮书都组建起了一个学术团队,构建了横到部门、纵到市(县)区、点到企业的网型团队,直接参与人数不下百人。更不用说,编撰团队中本就有资深专业人士,他们拥有数十年的产业经验与功力。

  集合智力,发挥作用。蓝皮书对内已形成一系列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统计和评估标准,为无锡在这些领域找准定位,筑长板,补短板,明确发展方向,发挥积极的作用。而蓝皮书对外已产生“增值效应”。编撰蓝皮书的同时,市新产业研究会对一些重点产业和课题及时进行跟踪研究。比如,根据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态势,形成了《关于提升无锡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建议报告》,该报告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六届学术大会论文一等奖。如,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全市政产学研合作情况进行调研,形成了《关于推进无锡政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建议报告》。

  集合智力,面向未来。“今天呈现的蓝皮书丛书,对我们来说有一种收获的喜悦、有一种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的自豪,今后希望继续做好见证者、记录者、思考者,也会考虑推出更多智库型成果。”该研究会负责人表示,会进一步加强与产业界、企业界的互动,集聚相关人才、资源,对接相关高端智库资源,为无锡未来发展、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