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20日,市人大常委会第三期“人大代表议事厅”聚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链接政府主管部门、人大代表、企业主体、行风监督员等“入厅”议事,通过面对面交流互动,听取代表心声,了解企业实情,直击难点“考问”,现场“接招”答疑,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科技自立自强、民营经济发展、惠企政策落实等问题“寻医问药”,在协商议事、凝聚共识中,擦亮一流营商环境品牌,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
中小企业“发展难”如何破?
当前形势下,不少中小企业面临发展困境。
今年5月1日,《无锡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近期,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发展势头的“22条”政策措施和赋能民营企业做强做优、加快发展的21条“硬招”相继出台。“感觉送来了政策‘及时雨’,非常振奋人心,但这些政策、法规如何真正落到实处?让企业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人大代表吴惠明“一针见血”地提问。
“会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分行业分领域提出具体方案举措,让每个企业都能在政策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专班还将根据需要‘上门服务’,帮助企业解读、利用好政策,让条文转化为帮助企业渡难关的有力支撑。”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现场解疑。
中小企业“发展难”牵动代表们的心,赵敏海代表建议关注民营企业生存状态,“比如融资难、用工难,让不少中小民营企业面临障碍。”赵敏海现场抛出眼下中小企业生存现状、难点。在场的人大代表邓峰在履职过程中也有同样感受。
这一话题立即引发共鸣,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人当场“承诺”:针对难题精准施策,加大好政策、好服务的兑现力度,打通中小企业金融“血脉”。市人社局现场介绍了稳岗留工的“锡式打法”,东西部劳务协作、政府和企业共同“搭台唱戏”、直播带岗等,拿出真金白银帮助企业破解“招工留工难”。
市场主体“满意度”怎么升?
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风向标,但产业用地却时常遇到“梗阻”。“土地政策如何更灵活满足大中小企业多元用地需求?”人大代表季超问出了不少企业的心声。
“我们针对新产业、新业态用地的新需求,推出了新型产业用地‘打包’政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说,对于企业和项目而言,节省时间就是最直接、最实在的红利。在用地政策和用地保障上,推行宽松、灵活的政策措施,混合产业用地供应、“带规划设计方案”挂牌、拿地即开工等政策“礼包”供企业自主选择。
用地、接电都是项目开工的关键环节。人大代表孙华芹为园区企业发声:无锡“开门接电”如何又好又快服务企业?国网无锡供电公司负责人说,我们已将配电网建设提前延伸至地块红线外,实现“客户等接电”向“电等客户接”的转变。目前,在新吴区新安街道“开门接电”示范区内,平均接电周期不超过15个工作日。
公平竞争是市场主体最在乎的营商环境要素。“政府在发包过程中大多会选择央企、国企,再由这些‘头部’企业转包给民企,在此过程中,存在潜在不公、隐性歧视现象。”人大代表尹克勤直言不讳,为何不能直接发包给民企?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接过话筒回应,依法保障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无锡率先在全国地级市中设立公平竞争委员会,在商业秘密保护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执法上下足功夫,尽全力杜绝不公平竞争,提升包括民企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满意度。
“呵护”营商环境永无止境
说到营商环境,今年2月,一条“东北小哥怒赞无锡”的短视频引发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关注,被称为“最强招商视频”。昨天的“议事厅”上,这位无锡营商环境“代言人”作为市民代表“入厅”议事,“审批超快、主动服务、温情满满。”小哥李彦明用“三个感动”描述了被无锡营商环境“圈粉”的经历。
是“特事特办”吗?“肯定不是!在我看来,这是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双向奔赴!”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说,这是全市各领域服务企业办事过程的一个缩影,我们会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让每个企业负责人都能有东北小哥的“会心一笑”。
电子印章是否实现互认?同一数据能否达成“共享”?信用监管如何有效落实?诚信企业在破产时能否被保护?在市民代表提问环节,这些市场主体关心的问题被反复提问。“各类数据主管部门正打通平台壁垒,建立全市一体化大数据体系;市与省电子印章已接口对接、实现全国互认互验;从面对面办税到肩并肩办税;柔性监管、审慎监管和信用监管已在全市铺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公安局、市税务局等部门和市中级人民法院负责人说。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周林峰代表说,“无锡将每年的11月1日设定为‘无锡企业家日’,这让我们企业负责人很感动。”周林峰代表的感受也得到市委党校副校长王兵的认同:营商环境已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无锡正以营商环境之“优”谋高质量发展之“势”,以“温度”赢企业“满意度”,用心“呵护”110万市场主体。(孙倩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