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仁山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无锡作为制造业重镇,传统制造业门类众多,占比相对较高,发展中仍面临着人力、土地、技术等资源要素约束,令综合经营成本持续上升。所以,很有必要推进传统产业拥抱数字化,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传统产业在提供产业配套、提升经济活力、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能把传统产业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是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传统产业而言,数字化转型是让企业焕发新活力的关键引擎,谁率先拥有新技术,谁就能快人一步实现效率变革,从而后发赶超、赢得未来。无锡数字经济起步早,布局实。早在2002年,我市就制定并实施“数字无锡”规划,随后又出台了全国首个地市级公共数据管理办法。这些举措均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无锡物联网产业率先入围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
从企业主体看,我市数字化转型较快的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传统产业,依然面临着能力不足“不会转”、成本偏高“不能转”、阵痛期偏长“不敢转”等问题,数字化转型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这些企业应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为导向,努力为自身构建竞争新优势,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让更多中小微企业拥抱数字化、走上“云端”,已成为关乎经济长远发展的“必修课”。当前,我市正在大力发展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3个数字地标产业,培育壮大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与区块链、机器人等5个数字新兴产业等,目标是打造“3+5+X”数字产业体系,力争到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4%。数字化浪潮已席卷而来,中小微企业要用好国家、省市出台的系列鼓励政策,因地制宜地实施“机器换人”“数实融合”,加强对本领域基础性、前瞻性数字技术研究,提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力度,着力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延伸。诸如红豆西服智能工厂建成的22个5G应用场景中,通过智能裁剪、智能吊挂系统、智能AGV配送等数字技术,不仅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而且大大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此举对于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的中小微企业很有参考性,将制造优势与网络化、智能化相叠加,有利于提高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灵活度与精细性,实现数字化高效生产。
当然,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良好的“数字土壤”,这就需要科技、工信、市场监管等部门提供有效的政策供给。同时,要聚焦中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努力搭建好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定制化、轻量化服务模式创新,以数字化的技术应用延伸服务触角,切实解决好这些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七寸”问题,使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愿转、会转、转成功,真正助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将无锡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智慧之城”。
(作者系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