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破了去街角补一补,拉链下楼就能换,钥匙门口便可配……以前“小修小补”摊位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但随着城市发展渐渐淡出人们视野。“找到裁缝好难,价钱高”“修个鞋还要跑大老远”“自己磨刀危险,小区里有人会做该多好”……修补难找、价格贵成为常见问题。
“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一直是群众生活必需。作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全国试点城市,无锡在全面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中,将“小修小补”纳入便民生活圈重点场景打造。
而今,“小修小补”正在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
核酸小屋变身“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站
10月9日下午4点多,惠山区长安农贸市场外侧的便民服务站里,传出缝纫机轻快的“嗒嗒”声。“拉链换好了吗?”“我的鞋跟胶好了吗?”缝补店的窗口被团团围住,人气很旺。站内,经营者吴惠君正戴着护目镜,一手拿针、一手拿皮鞋忙着修补。
吴惠君是位聋哑人,从事皮匠这一行已经30年。今年6月她将摊位从长安老街弄堂口搬进了由核酸小屋改造的便民服务站。“小屋由社区免费提供,妈妈既能坚持老行当,还能服务他人,很有成就感。”吴惠君的儿子赵先生坦言,妈妈把摊位搬进小屋后再也不用风吹日晒,让他放心多了。“最近天气转凉,很多人来换拉链、剪裤脚,妈妈忙不过来。”赵先生时而会来打下手。
“这些‘小修小补’业态虽然不起眼,但作为城市‘小细胞’,是便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不可或缺。”长安社区副主任朱丽君介绍,街道统筹利用辖区公共设施资源,将逐渐退出居民视线的核酸小屋打造成一座座“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站,安置手艺匠人入驻,提供老式理发、修鞋缝补、配钥匙等服务,满足辖区百姓需求,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岗位。“仅长安农贸市场外围就有4个,主要用于缝补、补鞋、配钥匙和义诊,这些‘小修小补’服务一经推出,深受市民欢迎。”朱丽君说。
“小修小补”有序回归“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越来越多的“小修小补”正出现在农贸市场、睦邻中心、社区广场等人口密集地。
在和畅睦邻中心的便民服务站内,裁缝师傅冬英正在修改衣服。“我这不缺活,经常从一大早忙到傍晚收摊。有改裙子的,有修补衣服的,还有锁裤边的。有的人还从东夅跑过来拿衣服让我改。”聊起自己的手艺,冬英很是自豪。说话间,不时有人拎着衣服进出服务站。“现在找个裁缝店可不容易,我问了好几个邻居才找到这里。”一位女士带来了一大包换季的衣物。新泽和畅睦邻中心相关人士介绍,睦邻中心是为周边居民提供日常消费和便民服务的重要载体,根据居民实际需求,中心在一楼两个出入口设置了“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点,提供缝纫、配钥匙、修锁等服务。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同的社区会根据自己的地域、人口、环境特色,为“小修小补”寻找合适的存在形态。如江阴市城东街道双牌社区利用小区广场边缘场地,整合分散在街头巷尾的“小修小补”网点,打造一排四间的“微光小屋”集中便民服务点,为社区居民提供修锁开锁、衣鞋修补、车胎修补等日常便民服务,一改此类业态以往“小、散、乱”的缺点;为破解实体网点不足、场地受限等问题,经开区太湖街道信成花园社区因地制宜,定期组织党建联盟单位、社区商户联盟成员、公益组织走进社区,利用商业广场打造“信韵集市”邻里生活节,为居民提供缝纫、修鞋、磨剪刀等便民服务。
打造数字生活场景,提升便民服务能力
“小修小补”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本保障类业态和便民服务设施,与市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锡正积极探索、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发展。
“小修小补”不仅为居民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打开了丰富多元的城市功能空间。“对于‘小修小补’,我们鼓励以集中统一管理为主,并将纳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考评体系,予以一定资金鼓励支持。”市商务局市建处相关负责人解释,将手艺人集中起来服务大众,可提高经营者的生存能力和服务质量,同时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通过数字技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提升智慧便捷水平。”市商务局市建处相关负责人透露,最近我市正积极探索打造“小修小补”数字网点地图,在梳理汇总全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试点社区“小修小补”网点基础上,开发利用各类APP、小程序资源,不断归集“小修小补”位置信息和服务信息,利用信息化手段方便居民找到家门口的便民修补点。
据介绍,目前无锡首批16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社区”以及38个试点社区里的“小修小补”点位信息均已进图,包括修补功能、联系方式、前往路径等,不仅解决了消费者“小修小补”摊哪里找的苦恼,更用一张地图加深了普通百姓与“小修小补”从业者的联系。
(祝雯隽、见习记者 王开慧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