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秋收新稻

  □蒋森度

  过了国庆节,稻子们高傲地昂着头,稻穗挺立,但颗粒柔软,空空如也,它们在等待什么?灌浆!每株稻穗享受着阳光,吸收养分,尽快让谷粒饱满。三个星期后,稻穗“谦虚”地低下了头。

  秋收了,收割第一批成熟的早稻,对农民来说是一年中最高兴的时光。

  江南,稻麦二熟为一年的种植目标,夏收小麦称小熟,秋收水稻为大熟。农谚“霜降一齐倒”,说的是水稻在“霜降”节气后要一齐割倒,晒上几天太阳,就收上场了。

  水稻是神圣的农作物,黔东南苗族设“开秧节”,那我们设一个“开镰节”多有意义!水稻成熟,开镰,割下第一把稻,上场第一担稻,脱粒后的第一捧稻谷,到时农民心里都有一个隆重的仪式感:“吼!新稻出来了!”一个“新”字,表达了农民收获稻谷的万般欢喜之情。每年农民首先吃到第一口新米,享受一年中最好的“新味”,这是农民特别享有的“先机”。

  秋收虽没有收麦和以前的“双抢”(指种双季稻)紧张,但连续多日弯腰收割,挑上沉重的稻担上场,繁重的脱粒活计,都是极度消耗体力的。男女老少齐上阵,辛苦忙碌,为了颗粒归仓,人人都有一股勇气,都有战胜劳累的干劲。直到秋收结束,“落忙”了,累才让人感觉出来,连走步路都抬不起脚,开步还有点摇晃。累,心里却快乐着,毕竟完成了一年中的一桩大事。

  秋收中,新米出来了,双手捧出,左看右看。新米的白,是嫩白、亮白,分外耐看养眼,似有稍纵即逝的白。熟透的米会把新鲜的白色固化,呈现老白。在色彩的世界中,可添补上一个新的色标——新米白。新米,应是最佳滋养补品。流汗出力的农民,天天吃上一碗新米饭,饭粒晶亮,溢出新米香,米饭入口,滑爽湿软又柔润,齿轻嚼,舌慢搅,不用搭饭菜,也可吃到满口滋味、心情舒畅。不过,新米煮饭,有点奢侈。新谷收场后,要翻晒多日,只能用少量的新谷去碾米,由于谷粒含水分多,新米易碎,出米率低,大部分人家会舍不得全用新米煮饭的。大多用新米和陈米混合一起煮饭,新米上市了,每家每户也不忘节约用粮!

  新米珍贵。吃新米,最好的办法是煮上一锅新米粥。新米粥煮成,一开锅,满屋香气。一条巷上家家煮新米粥,走在巷上,新米香气扑鼻,人人有口福。那时的你,那时的我,脸有神气,身有力气。一碗新米粥端在手上,那粒粒新米已如白玉悬浮,又如椭圆形的珍珠挨在一起,粥面上形成的一层薄膜,如猪油般油润闪亮。即便是最性急的人,也要看看再看看,先轻呷一口,舍不得大口大口地喝,要细细品味享受,慢慢下咽。将新米煮成粥,不但把香气扩大,让快乐延长,还能让全家老小吃到舒畅。

  有婴儿的人家,会把新米磨成粉,制成米浆,一口口喂进婴儿口中。那时家中长辈们说,农民家哪有钱买奶粉?新米粉营养灵光,不会输给奶粉的!农村的孩子都是吃新米粉长大的!难道都忘了?

  秋收后,乡下的农民首先想到送些新米给城里的亲朋好友。城里人接过新米,“谢谢”是连声说的,他们知道乡下人的深情,美在心里。当然,懂礼重义的城里亲友决不会让乡下亲友空着手回去。

  秋收新稻,农民首先享受到米食的珍味。世代农民,口含芬芳米食,细品浓郁乡土美味。朴素的大米,在农民的手中,令人惊叹。稻米是禾本科植物结出的极娇小的颗粒,经世代培育,有了优良的水稻品种,外观、口感和品质越来越好。

  如今,现代农业发展,先进科技耕作,芬芳稻米来得容易。过去,父子兄弟,扶犁荷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祖辈们种田的艰辛我们怎能忘怀?给孩子们说说过去,农民都是种田能手,整天弯腰插秧,弯整天、弯几天,连续奋战,称广大农民为农技师也不为过。孩子们定会觉得农民太伟大了。

  米,为宇宙灵气所在,蕴藏着天地精华。每年秋收新稻,没有放炮仗、拉横标、敬土地的仪式,但农民对秋收都是全力以赴的。镰刀磨亮,场头清扫干净,农具办齐。迎接新稻登场,好像要打仗一样,摩拳擦掌,有充分的准备,更有必胜的信念。滋养我们生生不息的土地,造就了灿烂的农耕文化。让我们一起细细体味每年秋收的深意吧。过去的岁月虽已远去,怀念过去,我们会把碗里的新米饭吃得一粒不剩,就像过去一样,优良传统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