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我为开凿新运河铲过土

  □杭 越

  节假日期间,我和老伴时常会到运河东路,散着步观赏新运河两岸的美景。今年的国庆节,雨后天气特别晴朗,空气特别清新。河边,柳枝轻舞,丹桂飘香,成片的灌木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翠绿,耳畔不时传来浪花拍岸的响声,还有树上鸟儿“叽叽喳喳”的鸣叫。我们从红星桥南下,沿河行走约二百来米,一块硕大的“话说运河”石碑映入眼帘。驻足细瞧,碑文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讲到泰伯奔吴、率民开凿伯渎河的故事,还列数了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的几次大规模拓浚和整治。

  看着、读着,我们对碑文中这么一段文字倍觉亲切:“1976年至1989年,新辟吴桥至下甸桥11公里绕城运河……”老伴激动地说:“我在1981年至1982年为这段新运河挖过土。”“我也是!”老朽附和道。

  1975年,我加入市委派驻砺山煤矿工作组,组长是市委常委宗毅同志,他带领我们下到又矮又窄(最低处仅有60厘米高)的坑道里运枕木、拓坑道、挖煤炭。劳动时只能弯着腰,甚至蹲着,不久我的腰椎就出了问题,从此落下病根,且经常发作。

  1982年秋季,我当时所在的市委宣传部,除了值班的和处理紧急事务的干部,以及个别身体欠佳者,工作人员每周都要抽出两天时间,去现在盛新大桥堍的运河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因为腰伤,领导让我留守值班。“全民开运河,我不能掉队。我是军人出身,有伤也不能下火线!”我没有听从领导的劝告,坚持和同事们一起上工地。

  拓浚工地上,人山人海,彩旗飘扬,热闹非凡。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名来自全市各厂矿企业、机关学校、乡镇街道的“战斗员”,轮流上阵,挥镐挖土、运土……高处俯瞰,那场面犹如电影大片,气势恢宏。

  我和同事们的任务是挖掘和运输泥土。看着眼前酷似小山的土堆,我们不甘示弱。几位工人出身的干部,身体健壮,带头挥镐,其他同志紧紧跟上:有的铲土,有的挑土。我因腰伤,不能挖土,只能铲土和抬土。大家鼓足干劲,埋头苦干,汗流浃背。中午就在河边的原扬名色织厂接待室小憩,吃的是“外卖”。为了缓解繁重劳动的疲劳,文艺处转业军人徐志新每天午休期间主动为大家表演绕口令《八百标兵》:“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我们跟着学,但说得溜的只有二三人。之后,他还给大家献上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在悦耳的乐曲声中,个个都陶醉了,还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午后继续战斗在工地上。那几年,我究竟参加过多少次运河工地劳动如今已记不清了。

  但我清楚地记得,开凿新运河按“倒梯形”挖掘,自上而下推进。每下一层,河两侧留一台阶,越往下挖掘,台阶越多。这些台阶是临时供抬土用的,挖到规定深度之后,便将河两侧土质台阶全部铲平夯实,呈斜坡状。验收通过后放水通航。

  当时,身为一个新无锡人,能亲身参与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的拓浚工程,我感到很自豪!如今,我已经在无锡工作、生活了五十多年,可称得上是个地道的无锡人啦!

  “话说运河”碑文记载:1990年至1997年,运河全线按四级航运标准拓浚,可行驶五百吨级船队。2007年至2010年,全线39公里运河升级扩容,并集绿化、美化、亮化、文化于一体进行综合整治,达三级航运标准,千吨级船舶畅行无阻。

  我站在盛新大桥上,举目远望新运河,只见一条条满载货物的船只往来穿梭,情不自禁地发出“盛世治河遂民意,千年运河春盎然”的感慨。是呀,国家兴,运河兴。运河兴,无锡兴!如今,新运河在保护、传承、利用中焕发勃勃生机,其航运、防洪、调水、灌溉、旅游等综合效益给无锡带来莫大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