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将洪水影响评价纳入城市建设,首次系统开展排水能力整治——

新一轮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开启

  □本报记者 朱雪霞

  今年汛期,我市7次强降雨共造成市区道路、小区等积水点522处,高于前两年。原因是什么,如何更好夯实防汛“地基”,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多次召集相关部门、专家研讨,经过近2个月“复盘”,寻找到了问题根子,明确要针对近年来汛期暴雨多、降雨强度大、突发性强的新特点,提升“防”“排”能力,更好地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当前,新一轮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已开启。

  雨水出路不畅,

  管网“体质弱”问题突出

  “今年入汛以来总雨量较常年偏多3—4成,但区域性大暴雨多,如安镇等地短时雨量达到区域自动气象站历史雨量最高位,引发大范围积水。”市防办主任张小稳说。从积水情况分析来看,降雨强度超过管网排水能力297处,占比56.9%。也就是说,尽管我市管网排水能力在全省领先,但从长远计,必须系统解决排水更顺、更畅需求,使防汛排涝“地基”更扎实。

  7月,梅村工业园区、长江路沿线因暴雨侵袭,部分路段积水深10多厘米。排查发现,这里的雨水管网至河道的排水距离较长,有1.5—2公里,且管道坡度较小,导致积涝易发生。

  经摸排发现,汛期全市道路、小区管网不通畅103处,占比19.7%。这主要缘于我市尚没有对城市地块开发、道路规划建设等进行洪水影响评价,部分道路、地势低洼地区标高偏低,排水管网设置不尽合理。对照新的雨水管网“中心城区5年一遇、非中心城区3年一遇”设计标准,市区主要道路排水管网仅约25%达到5年一遇标准,53%为1年一遇到5年一遇。此外,部分城市道路在改造建设过程中抬高路面,道路上的雨水倒灌至周边小区,导致小区涝水来不及排,也是原因之一。

  划定雨水排放单元,

  使建设、排涝有的放矢

  如何解开排水不通、不畅这个“扣”?在市政府推动下,市水利、市政、住建等部门已紧锣密鼓地系统开展规划设计。

  进一步摸清现有排水管道“家底”,开展城市内涝风险评估,是当前整治的关键一步。市市政和园林局首次筹划对雨水排放开展系统化、精细化建设和管理,当前已对市区9大水利分区划定37个一级排水片,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二级排水片、三级排放单元。“实行雨水分区管理,可结合区域汇水情况统筹安排雨水管道走向、口径以及如何与主管道连接等,避免错接、漏接、标高不够等现象。”市防办负责人说。另一好处是能综合考虑单元内的水利工程、河网、管网、易积水点、地下空间等排水系统和承灾体要素,在有积水时科学确定排涝泵车适宜安置点、排涝流量等,从而整体提升排涝能力。

  住建、市政等部门将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低洼易涝点治理,“按一个调子”统筹提升小区、道路、河道排水设施建设标准,包括新增泵站强排设施、增设雨水管网等。我市亦将探索建立洪水影响评价工作机制,对道路地形、管网标高等加强竖向管控。

  拉长防汛短板,

  使涝水加快排出

  让涝水加快排出,还需多管齐下。

  增强防洪工程“体质”是减少涝水产生的基础。市水利局将完善落实无锡水系连通规划实施方案,加强河道拓浚清淤,打通堵点,扩大河道行洪能力。针对当前全市524座圩区部分堤段存在标准不高、堤身单薄、坍塌损坏等薄弱环节,市水利局将全面、分步推进堤防整治,并实行分级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对堤防加强维修养护和监管。

  我市还将加快完善区域水文站网建设,强化基层排涝保障。市(县)区、乡镇(街道)都要因地制宜配足应急排涝泵车。内涝严重的市(县)区,要配备5台以上、单台不小于每小时800立方米的应急排涝泵车;积水范围大的乡镇(街道)要配备2台以上、单台不少于每小时500立方米的应急排涝泵车。这样在遇到超标准强降雨时,可减轻积水程度,缩短积水时间,减少对百姓和企业的影响。

  据悉,新一轮防洪能力建设为期3年,将使我市在挡洪、防涝、除涝方面再上台阶。当前重点工程已进入规划制定尾声,部分工程将于年底前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