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2800亩土地集中流转开展标准化生产,亩均增收700元——

金兰村“七统一”打造“超级稻”

  又到秋粮收获时节。在宜兴芳桥街道金兰村,大规模收割还没开始,就有一批客商抢先订购了“锦尊”“阳山荡”等自有品牌大米3000多斤。“2015年起村级农业服务合作社逐步将2800亩分散在农户手中的粮田流转下来,在全市率先推行稻米‘七统一’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如今平均亩产达1380斤,比8年前高了300多斤,每亩收益还比农户分散种植高出约700元。”村党总支书记蒋仲良高兴地说。

  8年前的金兰村,面临不少种粮尴尬。粮田由农户分散种植,水稻品种不一、管理粗放。这家稻田要大规模上水了,那边稻田却因种得晚、长得慢,不能大面积上水;这边已打好稻田除虫的农药,那边却还没开始,导致害虫增多、用药量加大。一些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部分粮田成为低产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就要整合资源,‘地尽其用’。”2015年,金兰村农业服务合作社由此谋划流转土地并负责生产经营,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至2017年,这里2800亩粮田承包经营权流转至合作社,流转率高达99.8%。合作社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原先的一块块碎片田变成整田、一块块小田变成了大田,为水稻规模化耕种打好了基础。

  粮田规模化,使良种、良法得以大力推广。合作社生产管理员瞿新陶介绍,由于规模够大,合作社向省农科院等争取到了试验合作机会,每年会根据地力监测情况轮流种植不同品种的稻麦,让粮食作物有良好的生长空间。为精准把控生产运营环节,合作社历经5年摸索,形成“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割、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模式。“合作社8个人各自分管一块田,按要求统一操作,每项操作都有记录、评分并与薪酬挂钩,这样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化肥、农药、人工等成本。”瞿新陶说。这里都采用机插秧方式,杂草少、秧苗长得壮,除草成本低于直播稻;(下转第2版)

  金兰村“七统一”打造“超级稻”

  (上接第1版)按计划种了300亩宁香粳9号、700多亩南粳46等优质食味水稻,田块上水、施肥打药相对集中,便于管理,和散户种植方式比,约每亩可节本增效15%。“七统一”模式下,合作社生产的稻谷和稻米品质都较高。其中六成按订单农业种植的稻谷每斤售价达1.6元,高于市场收购价,其余优质稻谷加工成的大米也高于市场均价,平均一斤售价3.5元,高的可达10元。

  持续引进高效农业设施,使农业生产更高效、更省力。近几年,合作社筹资1000多万元,除了统一购置收割机、插秧机、施肥机等50多台高效农机、建设烘房等公共设施,还在宜兴率先建设无人农场。在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新农人”樊骏熟练地点开无人农场数字平台监测项的操作界面介绍:700亩无人农场今年添置了10台无人农机,建设了智能化管理平台,在水稻拔节、分蘖等关键节点,平台可以通过田间感应设备第一时间上传气象、虫害等监测信息,为田间管理提供参考。无人农场作业效率较传统农机提高10%以上。村里今年还新建了智能化育秧工厂,秧盘搬运由原先的人工操作改为机械手臂和行车,育秧温度等由物联网精准监控,每条育秧线的雇工由原先的12人减为5人。“合作社以公司化理念运行,即要盯着今后的市场需求布局,所以在不少合作社对农业‘机器代人’运作还观望的时候,我们农场已先行一步了。”樊骏说。前不久,全省首批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宜兴首家智能化灌溉系统示范基地在此落地,成为我市农业科技新高地。

  由合作社推动的“七统一”模式已在芳桥街道9个村迅速推开,目前已流转土地2.7万亩,流转率超90%,有力推动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去年,该模式还成为省“共同富裕百村实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业内人士认为,宜兴有耕地58万亩,是苏南地区“大粮仓”,有粮食、茶叶、鱼蟹等多种农业产业,“七统一”模式亦对这些农业产业发展有借鉴意义。

  (韩依纯、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