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63万亩水稻开始大面积收割

■ 改造、提升和新建高标准农田近20万亩,提升粮食安全生产能力 ■ 持续推广种植水稻优质食味品种,今年“良种”播种面积已超80%

  本报讯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昨日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我市近63万亩水稻进入大面积收割期,广大农户抢抓农时,利用晴好天气加紧开展机械化收割。至昨日秋收进度约16.5%,预计11月基本完成。

  位于锡山区的太湖水稻示范园内,金色的稻穗随风起伏,2台大型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派秋收的忙碌景象。“今年9月雨水偏多,进入10月后温度适宜、光照资源充足,水稻灌浆充分,预计核心区1000亩水稻亩产不低于1200斤。”太湖水稻示范园生产服务中心副主任蒋珑说,“今年产量虽然和常年持平,但整体稻谷品质是这几年来最高的。”这源于园区今年优化品种布局,全面推进稻米全产业链生产。他们加强了水稻品种分类管理,即对不同品种使用不同的缓释复混专用肥、按品种需求上水等,改变了以前粗放的种植方式,使水稻长得更壮实。园区水稻收割期也由以往的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转为从9月下旬至11月底。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不少粮食基地转变思路,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锻造核心竞争力,为粮食丰收注入“永动力”。

  采访发现,不少水稻生长在改造、提升或新建的高标准农田里,粮食稳产增效“地基”更稳固。在江阴徐霞客镇方园村,去年以来新建的3000亩高标准农田稻浪翻滚,农机手喜滋滋地开着收割机入田作业。“去年起全市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村里‘小田变大田’,稻田上水等更方便,也便于更多大马力农机作业,遇到恶劣天气也不怕了。”村委负责人说。至昨日这里已完成收割约500亩,其核心区域亩产1200斤,比周边种粮散户高100多斤。信息显示,去年以来,全市改造、提升和新建高标准农田近20万亩,巩固和提升了粮食安全生产能力。

  在江阴华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1000亩水稻田里2台农机在有条不紊地收割。“今年这里种了南粳46优质食味品种,七八月过后没有特殊高温,有利于水稻形成大穗,再加上病虫害防治到位,稻子穗形大、颗粒饱满,品质不错。”园区农业技术负责人小史说。得益于优质品种加上先进的烘干、加工工艺,园区生产的大米每斤售价可达10元。市农业农村局人士介绍,这几年我市持续推广种植水稻优质食味品种,包括南粳系列、苏香粳系列等,今年“良种”播种面积已超80%,为引导农户种粮增收打好了基础。

  粮食实现丰收,除了良田、良种,良法也很重要。在锡山区严家桥农机专业合作社,近3000亩水稻预计亩均产量达1300斤,较去年约增6%。区农机站站长惠锋介绍,增产原因之一是全面实行机插秧,这样草害比直播稻减少70%左右,每亩用药成本也比直播稻少了四五十元。合作社还装上了农业物联网设施,对光照、水温、土壤温度等实时监测,使施肥打药的时间、用量等更科学。据悉,此次秋收期间,全市出动收割机1500台,较去年同期增了100台,现有烘干机达1100多台,为粮食丰收加强了装备保障。

  随着秋收推进,百余名农技人员也应市农业农村局要求,纷纷深入田间地头,全程指导秋粮收获、秋播布局等工作,统筹做好农机调度、茬口衔接。“上下一心,确保适时收获、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实现粮食连年丰收,是当前农业生产大事。”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说。(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