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两年,无锡在全省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并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在思政教育备受关注的当下,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对道德与法治课以及思政教育的研究正不断结出新果实。
创新课堂形式,充分上活思政课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政治性、思想性和生活性缺一不可,这也要求老师把课上活。
情境教学让小学思政课焕发活力。前不久,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举行了以“生命安全与健康”为主题的道德与法治赛课活动。现场,无锡市孙琴芬名师工作室的4名成员围绕《安全记心上》展开了同课异构,授课老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大情境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把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学生学得有趣又深入,生命安全意识浸润生心。
小学法治课需要深度,更需要亲和力。前小老师周银屏近日以“法律作用大”为主题上了一堂大课,教学对象是全体六年级学生。课上,周银屏以一个涉及交通法知识的社会案件为切入点,带领学生看到法律的力量。“案件涉及轿车和行人的责任分割问题,课堂上出现了两方不同的声音。”周老师让学生分为辩论双方,通过查看法律条文为自己提供论据,最终他们得出与案件判定相符的结论。法治意识在活跃的课堂氛围里深入学生内心。
周老师的课堂还呈现出前小另一创新举措——德法大课堂。“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报告厅,老师的互动范围不仅是面前的班级,更是台下的全年级学生。”前小校长孙琴芬介绍,学校正在五、六年级试点开展德法大课堂。一名思政课老师在一段时间内只需精心备好一堂课,让精品课惠及全年级学生。
展开课题研究,持续探索思政课
前小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研究和探索始终在进行。“我们越研究越有兴趣,也越有热情。”前小副校长余春花表示,研究课堂的过程就是考验教师综合知识储备量的过程,挑战会带来成就感,成就感又能带来动力,形成了良性循环。
2017年,孙琴芬就主持申领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立项课题《“承典入心 力行明理”小学生道德学习方式研究》,研究历时三年多,形成了研究成果《“力行”课堂——〈道德与法治〉学科润泽儿童心灵》一书,提出“入心—力行—明理—立品”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元方式构建儿童的道德生活,构建趣味的道德实践活动,丰富学习经历。2021年,前小成为无锡市首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基地。
新课标下,前小对小学思政教育的思考再度走深。今年3月,前小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价值体认:〈道德与法治〉主题式学习实践研究》正式开题。以该课题为抓手,孙琴芬带领学校教师以及名师工作室成员围绕“入学教育”和“道德教育”两大主题进行系列化的主题课堂展示与研讨,形成主题式学习实践路径。
让思政教育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我们要让思政教育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孙琴芬表示,思政教育仅靠课堂知识是不够的,需要更多实践和真实体验支撑。学校坚持开设“行走的思政课”,充分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把思政课堂由校内延伸到校外。
聚焦国家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师生寻访红色教育基地,听基地负责人讲述杰出校友陈德仁院士艰难求学、立志报国,最终投身航天事业的经历。聚焦大国重器,师生寻访为万米级“深海勇士”号制造了“心脏”的西塘锻压有限公司,了解其中的原理及相关知识,并参观了载人潜水器的核心构件载人球舱的制造车间。“希望将来我也能成为像陈爷爷这样的创新型人才,为国效力。”寻访后,学生冯旻熠这样说。同行的张文博则从自己的所见所闻中感受到国家正日益强大,他希望长大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生活实践,老师们看到了学生的变化,感到很欣慰。前小副校长余春花说:“在一堂关于养成好习惯的课后,学生立即有了改变。从前再三强调的要求,在一堂循循善诱的思政课后真正走进了学生内心。”如讲完《喝水的学问》后,学生拒绝喝饮料,在今后的观察评价中发现他们喝饮料的次数急剧下降。“问及学生原因时,他们把课上的知识点竟能完整复述出来,我想这就是有意义的思政教育。”
“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学生要会读书,更要会为人。”孙琴芬说。深感思政教育重要性的前小教师仍在继续探索新的课堂模式和实践路径,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