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直面难点,深化太湖治理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彭红宇

  4月下旬至7月上旬,围绕提升太湖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我重点调研了工业企业排污、老旧小区截污、农业面源治理、主要入湖河流整治、太湖清淤等治太工作,并召开专家咨询会。调研发现,虽然近年来太湖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太湖流域整个生态系统还很脆弱、入湖污染物总量较大、湖体水质仍有波动、生境改善难度很大,治理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我对深化太湖治理面临难点深入思考后感到:

  一是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亟需补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平衡,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管理状况较好,但乡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和运行负荷相对偏低,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能力存在缺口,水平衡核算明显低于全市水平,特别是被撤并的原乡镇(街道)污水收集处理率有待提高。厂网一体维护机制有待完善,雨污管网管护不到位,存在破损、错接、漏接现象,污水收集“毛细血管”问题较多,导致汛期断面水质仍有波动。农村生活污水“重建设、轻运维”的现象仍有发生。

  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刚刚起步。流域化肥、农药施用量仍然总体偏高,农药使用强度是全国的1.8倍。汛期农田退水集中下泄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周边河道水质。果、菜、茶等作物化肥施用量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水产养殖业面广量大,池塘养殖污染尤其是冬季换塘时,养殖尾水集中排放造成的污染冲击比较严重,全省流域有100万亩养殖池塘,累计才完成40万亩标准化改造,改造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生态保护修复存在薄弱环节。太湖“藻型生境”还未得到根本改变,一旦遇到适宜的气象、水文条件,仍有可能形成大面积蓝藻水华。受2015、2016年流域大水影响,太湖部分湖区水生植被覆盖面积下降,至今未得到完全恢复,蠡湖水质藻情近两年来出现一定波动。藻泥、淤泥、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有待突破,尚未形成市场化主导的解决方案。

  四是太湖治理基础研究有待加强。自2021年以来,太湖蓝藻水华逐步缓解,2023年发生强度为2007年以来蓝藻水华最轻的一年。然而太湖蓝藻水华的生长和抑制条件深层次的机理仍不明晰,藻种结构变化原因不明,鱼类、底栖动物、湖体盐度、水动力对蓝藻水华的影响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十几年持续推进太湖治理的实践,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太湖治理的规律性认识,针对以上难点,开展新一轮太湖治理,我思考仍需坚持以下几点做法:一是聚焦重点区域。聚焦主要入湖河流和湖西片区,统筹产业转型、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因地制宜实施退圩还湖、湿地恢复、河口生态拦截,扩大湖泊生态空间,把滆湖打造成为调水入太湖的“前置库”“净化池”。二是落实重点举措。持续深化排污口整治,做实做细主要入湖河流“一河一策”整治,追根溯源,把重点放在源头整治上,减少污染物入河总量。扎实推进直播稻控减、秸秆离田利用、农田退水治理,加快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任务,统筹科学做好农业面源治理。三是推进重点工程。落实《推动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根本性好转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及9个子方案,加快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治理等环境基础建设,加快实施梅梁湖、贡湖、竺山湖等蓝藻离岸防控工程,大力实施太湖、滆湖生态清淤,推进蠡湖水环境深度治理工程和京杭大运河整治提升工程。四是开展基础研究。探索筹备成立无锡市太湖研究院。重点围绕太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特别是当前太湖治理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如太湖清淤淤泥和农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进行揭榜挂帅,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为科学治太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