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换个题目更出彩

——读杨文隽新书《尘间》

  □ 蒋森度

  接到新书《尘间》,这是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散文集。书封面是春天新绿中的无锡风光。翻看目录和文章,冒出来一个想法:作家杨文隽正值壮年,怎么会用一个老气横秋的书名呢?按书中的内容,换个题目,《阳光,田野,还有几位好兄妹》,进一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也合适。你看黄永玉老先生的书题:《比我老的老头》《还有谁谁谁》,还有最近得见的《我想大张旗鼓地闯入你的世界》,多么鲜活的题目,拨动心弦。

  一位女作家,出版了六本书,几百万字,写生活,写人生经历,大场面举重若轻,捕捉细节生动逼真。她自己说:“有人看了我的文,说喜欢……听到后,我很开心。”她是一个平凡的人,想通过写作超越平庸,获得生命的激情和丰盈,体验生活的难处和精彩,这是心语。虽说得有点普通,笔下文字却是精彩。

  翻开《尘间》,如进花园,采撷哪一朵呢?随手选一篇《诗译足球》。如不是球迷的作家写,写不出这样的兴奋和张扬,铁杆球迷又未必能写得这般味浓情真。足球是“暴力美学”,诗文是幽幽情怀,两者相遇,火星和地球碰撞,激情在火花中迸发,作为一个文质彬彬的女作家,仪静体闲,仿佛轻云蔽月,却一反常态,敢于自我挑战,谁料想会写“诗译足球”?看文章的人都认为意料之外。看踢球比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到世界杯,“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说得准谁捧“大力神”?作者兼有外行和内行、热闹和门道的“法器”,足见其内心的火热和广泛的兴趣。

  继续看下去,细密的文字和纯粹的文学语言描写的情节和人物,引人入胜。你如睁大眼睛,想一目十行,那就无法进入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我抄录一段:

  他们认得稻草吗?所谓稻草,就是稻穗脱粒后的稻秆,拟人化地表达,就是水稻妈妈生了米粒女儿后的样子——松软,轻盈,仿佛一根根飞舞的魂魄变化无穷。堆起来,叫草垛;围起来,叫草窠;扎起来,叫草把;烧起来,叫草灰;搓起来,叫草绳;编起来,叫草席;织起来,叫草包;穿起来,叫草鞋;戴起来,叫草帽。

  读毕,感想满满,这才称得上生活积累,这才称得上是生活中的文学,文学中的生活。

  读《上海三姐妹》,觉得如改编成影视剧,演员可不用导演说戏,即刻能把上海人的行止做派演绎得惟妙惟肖。可惜看得不过瘾,还想看下去时,却戛然而止,是硬伤还是吊胃口?

  我保存了2009年9月1日《无锡商报》“商苑书摘”的整版报纸,至今还夹在《满载一街星辉》书中,是介绍杨文隽的整版文章。可以说,再往前数,二十多年前,她作品的名气已经响亮。联系看她从前发表的几本文学作品,写水乡的风土人情,写往来的各色人物,满是原汤原汁的“锡味”。虽无着意系统概括无锡的乡情生活,但大致看得出几十年来她在文学道路上奔跑的姿势。可能她并未意识到自己会承担起创作“锡味”文学作品的重任,但在无锡地界上,成为写家乡生活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杨文隽当仁不让。

  要提高文学作品的高度,很难,要在生活中开挖,语言更精湛、表达更放松是不容易的,我常提醒自己写作时要防止“夹生”和“硬伤”,那就用心看看《尘间》吧。

  她用小说的语言写散文,文字好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滔滔不绝,泉水叮咚。我问自己看后学到了什么?这是我给自己布置的“家庭作业”。每一次进步都是有缘由的,那就是学习。品读文学作品,往好里说是容易的,说不足,会冒犯,读懂了,有收获。说以上的话是盼望杨文隽有更好的佳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