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武汉12月4日电 记者4日从湖北荆门举办的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专家现场会上了解到,经过近3年的全面调查和系统发掘,屈家岭遗址新发现多组规模庞大、因势而建的水利系统,为考察史前水利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
记者在位于遗址群东北部的熊家岭看到,其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要素。水坝东侧为蓄水区,与自然岗地合拢面积约19万平方米;西侧为灌溉区,约8.5万平方米,植物考古显示该区域存在史前稻田。溢洪道位于蓄水区的北部缺口处,入口宽约26米,呈南高北低的走势,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科学建设理念。
现场解剖性发掘显示,熊家岭水坝早晚两期界限分明,晚期坝是在早期坝的基础上加高加宽扩建而成。“出土遗物、测年数据表明,早期坝的年代范围为距今5100年至4900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且明确的水利设施。”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领队陶洋说。
与会专家表示,这一发现标志着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从最初被动的防水御水转变为主动的控水用水,部分实现了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