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周刊

一场高质量的中学课程思政研讨会引来千余名教育人士

合力共探融合育人新路径

  面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各科教师、各类课程如何与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价值同向同行,让青少年更好地拔节成长?12月1日—2日,无锡市第一中学、无锡江南中学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江南大学举办“指向融合育人的中学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吸引了省内外千余名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共同探寻融合育人新路径。

  专家学者提供引领

  近年来,我市坚持一体化谋篇布局、立体式链接资源、多元化塑造品牌,在全省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率先出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持续打造思政“金课”,选树“思政课协同创新基地”,用好用活本土特色思政资源,持续拓展“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程资源,加强跨学段、跨区域联合研讨,推动一体化建设走向融合共生。

  作为江苏省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江苏省中小学思政育人特色学校和无锡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发起学校,无锡一中积极探索立德树人校本路径,探索以融合育人方式推进育人方式变革,依托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生活思政的建设,大力推进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内涵建设项目上取得扎实成效,在省市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为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珍珠链”上的学校,江南中学传承九秩文化,以“润·毅”课程为依托,构建江南大课表,致力于培养“坚定的爱国者,勇敢的攀登者,活泼的创造者”,开启课程育人新格局。

  本次专题研讨会特别邀请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卜玉华以及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伍红林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作报告,为一线教师指点迷津。伍红林认为,随着世界发展,学校教育要面向未来就需要开展综合学习,关注人的全面认知,“开设这样一个研讨会,把基础教育体系中分科明显的初、高中学段联合起来探讨各学科融合育人,特别是把人的思想意识培养、价值观形成等渗透其中十分有意义。”李政涛认为,融合育人的根本是多元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要立足学科,依托学科,坚守学科本位,强化学科自信。他强调,融合育人指向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构建融合机制,要建立融合育人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融合育人的发展需要教研体系的支撑。

  多元展示课程思政

  会议期间,无锡一中和江南中学通过线下授课和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无锡一中各科老师带来的28节展示课,既有思政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跨界融合,又有思政育人元素与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江南中学呈现的21节展示课,老师们以真实情境、真实问题为切入口,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学科方法,把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有机融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过程。无锡市第一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博以《基于融合育人的无锡一中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为主题,全面介绍了学校以融合育人为方式,探索形成了“一中心三融合八维度”课程思政育人框架。无锡江南中学党委书记周宏燕以《融合育人“大课表”:课程思政的江南理解与实践表达》为题,从思政课、国家课程、学科拓展课程、跨科拓展课程、青春成长课程、云上课程等方面,分享了该校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实践。

  陈博说,课程思政融合了思政元素和学科知识,也融合教育的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体现了学科育人的价值,“所以我们学校在各个学科中提取思政育人元素,在育人实践中做好学科育人的同时做好思政育人。这一育人实践帮助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周宏燕介绍,学校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不一般的初中生活和青春体验,拥有心系家国、正直向上、勇于探索的青春模样,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两校的实践和探索,得到了与会专家高度肯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教师研究与发展专委会理事长赵宪宇认为无锡一中的课程思政理念先进、体系科学、主题鲜明、课程聚焦。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唐忠宝赞道:“无锡一中的思政教育旗帜鲜明有高度,内容丰富有厚度,久久为功有深度,巧妙融合有温度,有效避免思政课的泛化,育人成效显著。” 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彭刚对江南中学将大思政融合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落实在学校的“大课表”上并以“五环”来具体推进的特色做法赞赏有加。“江南中学的课程思政教育有思路、有内容、有效果、有担当,为中学课程思政的推进发挥了表率作用。”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俊杰说。李政涛认为,无锡一中和江南中学的探索为融合育人提供了“无锡范式”和“无锡经验”。

  (陈春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