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灿若星辰的中华历史文化中,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伟大的人格魅力举世流芳、誉满天下。他一生仕途坎坷、屡经波折,但始终保持乐观旷达、乐天豪迈的人生态度,受到无数世人的推崇敬仰。“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宜兴是苏东坡生命历程中尤为钟情的地方。琼林宴上的“鸡黍之约”,开启了东坡结缘宜兴之旅;而后“船入荆溪”,苏东坡一生多次来到宜兴。这里的秀美山水、质朴民风让他沉醉着迷、流连忘返。在宜兴,他开堂讲学、买田置业、捐玉造桥、写诗题词。
12月3日,“苏东坡与宜兴”学术研讨会举行,全国各地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宜兴,通过研讨形成一致共识:宜兴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学术小结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范金民
本次研讨会对苏东坡与宜兴的关系展开了全方位、相当深入的探讨,开得及时,层次很高,成果丰硕,进一步厘清了苏东坡与宜兴的深厚关系,宜兴堪称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从买田置业、安置家眷、编户落籍到同道交游、游览山水的史实,从东坡精神对宜兴乃至江南地域的深远影响,从苏东坡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对文风特别是阳羡词派的影响,从后世对苏东坡阳羡买田的效仿等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报告充满学术意义,精细化全方位,体现出专业性以及关注当下的特点,使大家在各个方面获得了新的认识,对苏东坡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开拓了可以深化和研究的课题。
精彩观点
●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孙乐强
在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当下,苏东坡“阳羡买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显得尤为重要。苏东坡是历朝历代不断迁入或寓居宜兴的文人墨客中,最为典型、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作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杰出代表,苏东坡“阳羡买田”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宜兴的地域美誉度和文化感召力,使宜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贺云翱
苏东坡在宜兴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单家巷、蜀山、东坡书院、阳羡茶、国山碑、祝陵河、芙蓉山、蛟桥及诗词书法等,这些作为历史创造形态的“东坡文化遗产”,于现代及未来社会具有积极的创新意义。
●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周绚隆
在宜兴,不仅有苏东坡的足迹,更有其文化传承的脉络。从明到清,历代的宜兴文人在文学创作上都继承了东坡的创作风格、文化价值,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就是其中之一。苏东坡对于宜兴文化形象的塑造,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历代受苏东坡影响的宜兴文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明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教授 夏维中
宜兴历代方志对苏东坡的记述,是构建苏东坡成为宜兴重要历史文化记忆的过程。从南宋中前期的相对简略记载,到南宋咸淳年间发生重大变化,首次将苏东坡定性为“寓贤”,列为宋代侨寓宜兴第一人,直至明清时期的进一步继承、调整与定型,将苏东坡供奉于宜兴先贤祠一事入志,还将宜兴的人才培养与东坡“阳羡买田”一事联系起来,并收录了苏东坡相关作品及后人题咏,数量之多非常罕见。苏东坡逐渐成为世代宜兴人的偶像和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与传统。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 蒋志琴
苏东坡的《阳羡帖》有东坡观览阳羡山水之乐、畅想未来之乐,更洋溢着君子的恬淡之乐。阳羡山水如善卷洞、张公洞都具有隐士文化特色,“此邦山水之美”“眷此邦之多君子”,秀美山水和品性高洁的君子,是苏东坡归隐宜兴的两大原因。买田阳羡后,苏东坡真正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安顿心灵的家园。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钟锦
阳羡,这么美好的资源至少在词学上可以打造一个网,然后通过学术界向大众推广。对诗歌全面的美感进行开拓,不是靠一个人,而依靠的是一张网。苏东坡、辛弃疾、陈维崧三人将中国的美学推向了极致,苏东坡的诗词重情,阳羡词派陈维崧的词从艺术手法上有了更进一步,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美感,和蒋捷、周济等宜兴词人都受到了东坡影响并得到发展。
●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中国苏东坡研究学会副秘书长 刘清泉
从苏东坡的《楚颂帖》中可以看到东坡和阳羡的深厚关系,有买田阳羡的时间、安家置业的快乐和建园种橘的打算。东坡买田阳羡不仅是他美好的愿望,更是一个既成的事实。
●苏东坡32世孙、常州苏东坡研究会顾问 苏慎
苏东坡在宜兴三次买田,两次买房,两次给皇帝上《乞常州居住表》,三次在宜兴安家。特别是他被贬岭南和海南的五年间,将家眷三十余口人安置在宜兴数年之久。次子苏迨一度在宜兴行医为业,其两任夫人(皆姓欧阳)、子苏篑、孙苏岘,均居宜兴。欧阳氏葬于宜兴芙蓉山。居于宜兴境内的有:万石桥苏家村支、丁蜀支、扶风上苏村支、下苏村支、大埔石后沟支等。
●宜兴文化学者、南京大学明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宗伟方
嘉祐二年,苏东坡与宜兴人蒋之奇、单锡同榜考中进士,琼林宴上定下卜居阳羡的鸡黍之约。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至宜兴,察看蒋之奇向他介绍的田地。十月,作《楚颂帖》赠蒋之奇。同年冬,苏东坡与蒋公裕(蒋之奇堂弟)书信,托其照料宜兴田产。随后,苏东坡多次上表,乞居宜兴,后又托友人继续买田。元丰八年之后,苏家的编户就落籍于阳羡。建中靖国元年,东坡北归,最终选择以宜兴为归老之地。在他心中,宜兴就是他的故里。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文学院教授 周群
苏东坡对江南文化以及明清以来的文化有极大的影响,宜兴作为苏东坡停留的城市之一,深受苏东坡精神的影响,比如南中王门学派的唐顺之曾在宜兴居住很长时间,在此期间,他对苏东坡文化在宜兴的传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被誉为东坡后身的袁宏道在评茶小品中指出:“武夷茶有药味,龙井茶有豆味,而阳羡茶有‘金不味’,够得上茶中上品”,表达对宜兴的喜爱。
●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陈昌强
东坡精神与宜兴词学传统关系紧密,东坡词对阳羡词派有着深远的影响,如陈维崧、曹亮武、史惟圆都受其滋养,阳羡词人也有着浓郁的东坡情结,词作中常有东坡遗踪,体现东坡风韵,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为其中典范,承接了东坡创作理念。
●东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贺晏然
苏东坡与宜兴地方历史有着深刻的渊源,除了他的文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宜兴后人对他仪式性的表达。江南包括宜兴在内建的东坡祠,有着根脉和家族的独特资源,这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宜兴的通真观有苏东坡活动的记录,这样一个小小的没有大量细节的历史事实,却在地方史书中反复出现,让人印象深刻。
●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讲师 蒋欧悦
东坡祠发挥着宜兴地方文化和苏东坡的联系桥梁作用,持续形塑着宜兴的城市文脉。苏东坡去世不久,蜀山就出现了东坡祠,历代持续整修,祭祀活动盛行。文人拜谒怀思,留下了诸多佳篇。在吟咏和景观互动中,个人的活动逐渐汇聚成为群体的文化力量,城市文化在景观和文字中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陈波
“山水之胜在吴,宜邑又吴中最胜”,宜兴山水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高度的人文化,成为文人创作的源泉,苏东坡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留下的《阳羡帖》《楚颂帖》等,成为表达文人精神追求以及生活态度的一种固定模式,“买田阳羡”变成一种人文经典、精神寄托,为后世文人所追慕和仿效。不少文人墨客将“买田阳羡”付之于行动,迁居或长期侨居宜兴,如南宋汪藻,明代周邸、徐贲、陈儒、唐荆川、史迹、唐音、杨守鲁,明代文学大家李东阳也因爱慕宜兴山水,追随东坡起意“买田阳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