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一早,市工废公司的一辆小型医废收运车开到滨湖区一口腔诊所门口,将两天里产生的医废“桶对桶”转移到车上,迅速完成了上门收集工作。“收运及时、运输规范,让我们没了后顾之忧。”口腔诊所负责人为此点赞。据了解,我市创新构建的小型医疗机构医废集中收集体系,今年10月底已实现“全覆盖”,市区1540余家小型医疗机构从中尝到“甜头”,有力保障了医疗废物“转危为安”。
一次性输液器、棉签、绷带及使用过的口罩、防护服等医废能否及时、规范、安全处置,关系着环境安全风险,也是“无废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为化解“小、散、远”医疗机构医废收运处置难题,我市按照“平急转换”理念强化医废应急收运能力,构建了以“分类中转收集、全程不落地、信息化监管”为特征的小型医疗机构医废集中收集体系。
这两年,滨湖区范围内的中医诊所、口腔门诊、医美机构等小型医疗场所呈增长态势,统计显示有近300家,主要分布在居民区、商超等附近,且相对分散。“原先这些机构自己把医废送到指定中转点,由于缺少专业人员及运输设备,存在一定环境风险隐患。”滨湖区生态环境局土壤固废科相关人员表示,现在,由小型医废收运车统一上门收取,再运至中转点,交由大型医废收集车统一送到处置中心安全处置。
“一般的小诊所,每天产生的医废只有0.5公斤左右,我们每两天上门收集一次,既能避免自行运送过程中的转移风险,又能保障医废‘应处尽处’。”市工业废物安全处置有限公司是我市的医废集中收集服务单位,相关负责人辛辉说,医废在集中转运中实现了不落地、车到车、桶对桶驳运,解决了小型医疗机构医废收运不及时、管理不规范等“最后一公里”问题。特别是在去年疫情防控吃紧时期,医废收运和处置压力较大,集中收运体系全力保障了全市医废的正常处理。
30余辆医废转运车、78条集中收运路线、1540余家小型医疗机构……据了解,截至今年10月底,在市工废公司的努力下,小型医疗机构医废收运次数已达20.5万余次,收运医废总量420余吨,市区小型医疗机构医废收集体系实现“全覆盖”。
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处负责人介绍,我市还积极推动医疗机构运行医疗废物电子转移联单,已产生电子联单4万余份,有力化解了纸质联单易丢失、信息上传不及时等问题,实现医疗废物转移、处置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陈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