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保健周刊

长寿时代我们该如何与老年人共处?

  不同的价值观念、消费方式与生活习惯的冲突,极易引发代际矛盾。当人类进入长寿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长时间地与老年人共存,尤其伴随家庭结构的变迁和社会流动的加剧,传统的孝道观念和行为准则在现实社会中已逐渐发生变化,子代对父代的赡养变成了有限的责任,而父代对子代的无限责任却越发明显,重新思考代际共处的方式与方法十分有必要。那么,除了中国传统家庭领域的“父慈子孝”、工作领域的“传帮带”,不同世代在社会领域又该如何相处、交流和共事?是否还有其他经验可以借鉴和遵循?我们是否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了思想与行动的准备?

  围绕上述问题,江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养老)主任、江南大学代际共融中心主任李俏教授通过多年研究,创作了新书《代际共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该书在广泛搜索文献和网页资料的基础上,引介西方代际项目的发展经验,对中国代际共融的文化与历史传统、具体实践、现存挑战、实施重点与践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书中指出,“代际共融”是与国外“代际项目”相对应的概念,但由于中外文化差异,“代际项目”在中国使用并不普遍,国内民间最常用的说法是“老少同乐”,“代际共融”则是201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中的提法,强调要“统筹不同年龄群体的利益诉求、促进代际共融与社会和谐”。这一说法比“代际项目”更能突显中国的文化特色和价值内涵。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亟需加强和重视对代际共融的研究,将代际共融理念纳入政策制定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创建代际互动和参与平台,形成多主体参与的服务机制与激励机制,统筹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面向未来,社会各界应关注和重视这一新兴领域,积极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总结提炼代际共融的中国特色,促进其向专业化、社会化、普惠化、政策化、智慧化、理论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著名人口学家和老年学家邬沧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智慧养老研究所所长左美云教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教授分别为该书作序。该书出版后广受好评,邬沧萍教授专门撰写了书评《全生命周期都要实现代际共融》,指出“老年人可以通过言传身教、著书立说等方式起到‘传帮带’作用,社会应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江南大学彭青云副教授也专门撰写书评《统筹解决“一老一小”问题的新方案》,评价该书具有“融合国际历史以及时间空间两个思考维度,兼顾到家庭和社会两个领域的发展思路,搭建起多代沟通、理解和融合的互惠桥梁,统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两个思维方式”四个方面的特色。

  据悉,《代际共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社科基金、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资助项目。近年来,围绕代际共融研究主题,江南大学研究团队相继举办“代际共融: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交流会”“代际共融经验交流与学术报告会”“首届老年人精神关爱和代际共融案例大赛”等学术活动,创建了特色学术品牌,获“亚太地区积极老龄化联盟”简报、教育部内刊《国际学术动态》等宣传报道,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