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滨湖区的隆盛新能源胡埭一期工厂15条产线业绩今年再破历史纪录:前9个月产值为4.8亿元,同比增速达240.05%,预计全年产值将近7.5亿元。一边是一期厂房内全速运转的产线,一边是规模更大的二期新厂房正进入内部装修。据了解,二期厂房新增的16条产线预计最快2024年6月投用,届时在隆盛新能源30多条电机铁芯产线的助推下,滨湖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高性能驱动电机铁芯供应基地。“目前,无锡已落户力神动力电池、恩捷新材料、蜂巢能源等一批重特大项目,集聚了安普瑞斯、天奇新动力、理奇智能装备等一批上下游企业。”相关人士介绍,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角逐动力电池“新赛道”成为无锡产业主攻方向。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从一张造车版图的突破,可以瞥见无锡以“465”现代产业集群建设、“3010”重点产业链为抓手,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筑强的坚实步伐。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预计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5万亿元、同比增长5%左右;完成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6%。
“走在前、做示范、多作贡献”,产业之城以决胜收官实绩点燃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的澎湃动能。
稳运行 一条主线贯彻始终
产能由最初的每年5万台提升至现在的20万台,初冬的上汽大通无锡生产基地内,一条条无人化生产线颠覆了传统以人工为主的生产系统。作为上汽集团旗下最年轻的整车企业,无锡生产基地自成立以来产能持续高速增长,去年年产值同比增长7%。前不久,无锡基地GST系列产品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约30亿元,首款车型预计在2024年投产。
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带来的市场波动,无锡以产业的强度和韧性穿越不确定周期,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成为发展的主旋律。
数据再次印证了实体经济是最稳固的经济底盘。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7.7%,高于全省平均0.3个百分点,列苏南第2位;工业投资完成1494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1.8个百分点,全省排名较去年同期前进5位。
稳运行,促增长一条主线贯彻始终。逐月提升、回稳向好背后是严谨细密的施策。聚焦产业集群建设,我市先后出台了“465”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国有企业参与集群建设和集群促进组织建设等4个实施意见、19个产业集群(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年度工作要点,明确了各集群发展路径,制定了集成电路和新能源2个专项扶持政策,和现有现代产业政策一起构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
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无锡开足马力,加快“465”现代产业集群和“3010”重点产业链培育发展,以集群强链推进制造强市建设。今年以来,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集群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和16个集群专班,全面梳理重点培育企业、重点产业项目、重要科创平台、关键核心技术“四个清单”,制定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两个目录”,编制产业链图谱和产业创新地图,全面加强产业链对接和精准招商。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量,紧盯项目促投资,今年我市制订了1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投资项目、5亿元以上在建工业项目、5亿元以上签约项目3张清单,每月跟踪分析项目动态进展,抓好项目全流程管理。实地走访服务重点项目现场80余个,基本实现反馈问题全部解决到位。
抓集群 能级跃升敲响进击鼓点
在技术更迭、市场破圈、能级跃升的产业化浪潮中,回荡着“465”现代产业集群进击发展的铿锵鼓点。目前,全市“465”现代产业集群已集聚规模以上企业4321家,1—10月合计实现规上营收15337.43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高于全市规上工业5.2个百分点。
从营收规模看,9个产业超千亿元,其中物联网、新材料产业超2000亿元,高端装备、集成电路、软件、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超1500亿元,还有节能环保、新能源2个产业超1000亿元。预计全年规上营收超2000亿元的产业集群可达6个,比上年增加4个。
从发展质素看,集群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市获评国家级集群荣誉5个,其中,物联网、生物医药、高端纺织3个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惠山区智能基础零部件、锡山区电动车及零部件2个集群入围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均并列全省第一。获评省级集群荣誉7个。
以集群为抓手,推动产业向新、向高,无锡形成了从顶层架构到产业链精雕的“一集群一策”的系统打法。目前,9个集群已建成较为成熟的促进机构;构建金融赋能网,梳理全市基金及基金PARK常驻基金管理公司情况;打造赋能整个集群做大做强的一揽子金融资源池。
市工信部门坚持“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发展模式,出台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实施意见,引导产业园区走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的发展道路。
特色园区在无锡产业版图集聚新势能:新吴区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依托阿斯利康、陈卫院士团队、北大未来学院三大头部资源体系,打造阿斯利康创新生态高地、国际化特殊食品高地和北大未来学院先进成果转化高地,建有多个国家级、省级专业技术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和投融资平台,目前园区集聚生物医药企业170家,产出100多亿元,集聚各类高端人才4000多名,先后获批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省级生命科技特色产业园。
锡山电动车产业园则集聚了雅迪、新日、台铃等一批“链主”企业和一批专业协作的配套企业,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在全国电动车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建有国家轻型电动车及电池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全过程的技术应用开发服务和检验检测服务,2023年入围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江苏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四张清单”抓住问题的关键。通过梳理“465”现代产业集群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和重点平台清单,聚焦核心、紧抓重点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近期,第一批市级特色产业园区已开始认定工作,目标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特色明显、产业链集聚度高、核心功能突出、产业承载力强的特色产业园。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了解到,目前全市近百家特色园区正在推进建设,其中48家园区取得很大进展。
促融合 “智改数转网联”赋能制造
9个项目入选!近日,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公布了2023年5G工厂名录,无锡9个项目榜上有名,数量居全省第二。
派克新材是航空航天特种合金环形锻件领域的国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其核心产品环形锻件对航空航天装备服役性能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保障作用。面对航空发动机产业不断升级带来的新挑战,派克新材联合无锡移动,提出5G+解决方案。5G技术在生产场景的大规模应用正在逐步铺开。
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数实融合场景“唤醒”新工业。今年以来,全市创建各类智能制造标杆1257个,其中,省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培育对象177家,数量居全省第一;省级智能工厂14家,数量居全省第二,博世、施耐德电气入选全球灯塔工厂。
深化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今年以来,全市新增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省工业互联网示范工程项目570个,数量均位列全省第二;新增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7家、省星级上云企业550家。推动服务商做大做强,全市新增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9家、数量居全省第二。举办“十园千企”制造业数字化赋能惠企行系列活动,开展“智改数转网联”赋能推进活动超过100场。
数字基建打通数字经济大动脉,截至10月,全市累计开通5G基站25263个,重点场所5G网络通达率达100%;新增10G PON端口2.9万个。5G、千兆光网在各类园区、企业深度覆盖,红豆男装入围工信部首批5G全连接工厂,新增省级5G全连接工厂6家、数量居全省第二。谋划建设新兴城市算力中心,落地“算力券”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中国移动长三角(无锡)马山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算力洼地”。
在攀高筑强,转型发展的能级跃升中,新质生产力引领着城市高质量发展跑出新的加速度。今年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42.3%、同比增长7.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1.8%、同比增长8.1%。瞄准航空航天、人形机器人、元宇宙等科技前沿,一大批空间产业链主企业入驻无锡,带动上下游企业加速聚集:思源电气功率型储能器件产业基地项目近期奠基、东方空间航天动力综合性产业基地的过渡厂房将于下月投产……高水平领军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接连导入,抢占着未来竞争制高点。
强服务 破解企业“急难愁盼”
越是爬坡过坎,越是要找准制约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解决好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把企业当成“自己人”。
今年以来,无锡积极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对行政审批制度持续进行“颗粒化”改进,升级上线“无难事、悉心办”锡企服务平台,最新发布的9项惠企政策和1项“免申即享”项目精准惠及420家“专精特新”企业。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惠企政策,及时做好配套政策研发,注重提高政策的覆盖面、精细度和受益率,据了解,1—9月全市累计减税降费、退税缓费以及发放各类补贴资金超176亿元。
构建常态化、面对面服务企业长效机制,今年以来,开展“1+8+N”企业服务活动,即建立1套挂钩联系工作机制、明确8项服务内容、辐射带动若干家企业,着力破解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提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预计全年新增(升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9家。
架好惠企“资金桥”,举办全市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大会,为4209家(次)制造业企业新增授信2791亿元,比上年增加356亿元;1—10月市级转贷应急资金续贷金额近百亿元,为企业节约成本1.5亿元,“锡信贷”发放金额累计超2亿元。
针对企业市场开拓、订单不足的困难,创新开展“十百千万”市场开拓行动,聚焦十条重点产业链,开展百场对接、实施千企组团、组织万企抢单,成功对接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预计全年举办各类合作对接活动125场左右,参加企业约7800家(次),促成合作意向订单项目85个左右、订单金额160亿元左右。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举办第八届“创客中国”物联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年度“创客中国”无锡区域赛和专题赛、“i创杯”大赛等活动,全市12家企业、12名企业家分别获评“江苏省优秀企业”“江苏省优秀企业家”,企业敢闯敢干、创新创业活力持续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