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市将提升界河—富贝河、洋溪河为两条横向骨干河道,构建“七纵八横”的洪涝外排快速通道,提升“北排东出”能力;到2035年,90%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实现75%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昨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无锡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22—2035)》编制完成,将通过规划的有力引导,充分挖掘自然水网的调蓄能力,推动我市的防洪排涝模式从“严挡+快排”向“内蓄+外排”转变,全面提升城市的“抗涝指数”和安全韧性水平。
“两年前,住建部就强调,海绵城市的建设应当聚焦城市雨洪管理,把内涝治理作为核心。在规划中,针对汛期洪水出路不足的问题,我们提出要进一步打通区域排洪通道。”规划人士介绍,目前无锡的洪涝外排方向,主要为北排长江、东出望虞河,中心城区通过京杭运河东排。为进一步提升“北排东出”的能力,规划明确要实施白屈港整治、锡澄运河北排扩大整治工程,同时继续推进大运河堤防加固、沿线闸泵站改造等,减轻汛期大运河水位提升造成的中心城区排涝压力。另外,我市将在现有骨干河网的基础上,在城市北面和西南部增加界河—富贝河、洋溪河两条横向骨干河道,构建“七纵八横”的骨干河网水系,畅通引排通道。
防止内涝,既要“排得出”,更要“蓄得住”。目前无锡市区已建成大大小小的防洪圩区近40个。“过去在汛期,这些圩区与外河主要依靠‘严挡+快排’的模式来保证防涝安全,但是一旦发生强降雨,各圩区同时集中向外河排水,使圩外水位不断抬升,就容易出现蓄排失衡,影响防涝安全。”规划人士说,此次,结合全市防洪分区、骨干水网、圩区分布以及区县边界等因素,按照真实雨水汇集路径划定了123个排水管控分区,以“达到5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为目标,通过蓄排平衡评估,合理确定了各排水片区的调蓄能力,提出相应的预降水位、泵站能力提升等措施,同时还对每个分区都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指标要求,加快落实一批海绵设施项目,提升雨水就地消纳能力。
据悉,为促进雨水源头减排,我市还鼓励在城市绿地、建筑、道路、广场等新建或改建项目中,因地制宜建设屋顶绿化、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设施。到2025年,无锡拟规划实施255个海绵城市项目,明年将重点建设运河公园片区、火车站南广场片区、古运河(东门段)滨水空间、钱桥洋溪睦邻中心、经开区郁花港驳岸修复和生态景观提升等项目,充分发挥雨水调蓄、水质净化、资源回用等功能,助力无锡打造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示范中的示范”。(王怡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