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山
前几天,见小区旁农贸市场一家摊位上,一位老妪在叫卖荸荠。水嫩、紫红的荸荠被堆成小山似的,有好几位顾客在称斤购买,我也当即买下一袋。回家后,迫不及待地用水清洗了几个,独自先吃了起来。那爽脆清甜的味道,令我遥想起儿时在上学路上挖荸荠、年轻时在生产队大食堂吃荸荠做的“夜点心”的情景。
在无锡农村,荸荠与茭白、菱角、莲藕、茨菰、芡实、水芹、莼菜一起被称为“水八仙”,一般栽种在浅浅的水田或底下带有淤泥的沟渠中。由于荸荠具有生津止渴、清肺化痰和润肠通便等功效,因此很受人们喜爱。又因荸荠形似马蹄,所以人们也习惯叫它为“马蹄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生产队因为水田较少,且主要被用来栽种粮食作物,因此只能将荸荠栽种在较宽阔的沟渠中。那时候,在寒冷的冬日里,农民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挖荸荠、卖荸荠,孩子们也喜欢挖荸荠,因为不仅好玩,还能吃上“零食”。
在家吃完午饭后,我们一群孩子赴校途中,经常在乡野间追逐,寻找有趣的事情做,包括挖荸荠。冬日的中午,天气虽冷,但有阳光的照耀,总是暖洋洋的。我们深谙荸荠的生长喜好,干脆脱掉鞋子,撸起袖子,专找沟渠中枯茅草多的地方挖,一挖一个准,不一会儿就能挖上几十个荸荠。虽然脸上被溅了泥水,双脚和双手冻得通红,但当将荸荠在小河边洗净,然后边走边吃时,大家都会开心地哈哈大笑。到学校后,我们掏出口袋中的荸荠,分给其他同学吃。老师知道了这事,从不责怪,只是告诫我们不要挖得太多,解解馋即可。
长大后,我参加生产队劳动,冬日的夜晚,常冒着严寒到麦田里“敲麦”,即把麦田中较大的土块敲碎,为长出不久、还很娇嫩的麦苗“盖被子”。两三个小时农活干下来,不少人已经饥肠辘辘。此时,生产队大食堂就会为大家准备“夜点心”——将白天挖的荸荠洗净,与红枣一起煮成羹汤。盛一大碗喝下去,顿感遍体暖热。这种食物也成为当时最受农民欢迎的冬季“最佳滋补品”。据村上老人讲,在无锡地界上,生长在泥沼之中的荸荠,虽可从立冬后挖到翌年二三月间,但只有小雪时节前后的荸荠最美味,爽口多汁,清甜劲道。
如今,我老家东亭已难觅夏日里叶子圆润的丛丛荸荠了,只能在冬春季节的菜场或超市中见到这些可爱的“马蹄子”。前不久,在鹅湖镇一位朋友的寿宴上,我品尝到了一道当地名菜——荸荠炒虾仁。此菜将荸荠和虾仁一起翻炒,两白辉映,活色生香,让人吃出了荸荠的脆、甜和虾仁的弹、鲜,味道极其鲜美。在我心中,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每次吃到荸荠,总觉得生活甜味悠长、暖意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