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登高壮观天地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上新征程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新征程开辟新的天地——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登高壮观,江山如画。

  2023,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亿万中华儿女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光荣和梦想昂扬奋进。

  奔赴新的远征——“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年终岁尾,结束对越南的国事访问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进行考察,(下转第7版)

  进企业、入社区、下农田、看工厂,勉励壮乡儿女“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人们清晰记得,一年多前,党的二十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代表团,谈及新征程新使命,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

  2023年,迈上新征程的中国,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

  放眼全球,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全球发展和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审视国内,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经济恢复面临繁重任务,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改革发展稳定依然有不少深层次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克服诸多困难挑战。

  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彰显坚定不移的使命担当。

  2023年3月10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如潮的掌声响彻万人大礼堂。

  掌声,反映人民心声。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人民殿堂里,习近平总书记的宣示掷地有声: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在新征程上作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

  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尤需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

  立春刚过,北京西郊的中央党校校园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

  “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聚焦如何“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给“关键少数”上了“关键一课”。

  岭南四月,春风和煦,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

  4天时间,自西向东穿行粤西大地,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共同富裕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赋予广东新的重大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16次进行国内考察,行程密集,足迹遍及15个省份。

  从南海之滨到神州北极,从西部边疆到长三角区域,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视野,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既讲认识论又讲方法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谋篇布局。

  从考察调研中的细问深思,到重要会议上的深刻阐释,再到外事场合的深入交流,习近平总书记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新的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实践路径更加清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持续开辟新境界。

  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激发团结实干的磅礴力量。

  “每当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就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以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汇聚起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这是党的一条成功经验。”

  2023年,一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新的学习竞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全党深入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将其视作“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

  4月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以学铸魂”,5月在陕西解读“以学增智”,6月在内蒙古阐释“以学正风”,7月在江苏号召“以学促干”……行之所至、念兹在兹,习近平总书记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党课。

  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坚持不懈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持续发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劈波斩浪、开启关键一程,注入强大动能。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从一次次生动而深刻的基层调研,到一项项接续推进的战略部署,从反复叮嘱“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工作方法,到鲜明提出四个“抓落实”的工作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示范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正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交出超大规模经济体在持续承压中回升向好的答卷,在攻坚克难中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打开改革开放崭新局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升腾着新的希望,展现着新的气象。

  (小标题)锚定首要任务——“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京畿大地,河北雄安新区建设现场热火朝天。这座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之城,每一天都在书写新的历史。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雄安新区启动区核心位置,登高远望,塔吊林立的繁忙景象尽收眼底。

  总书记勉励现场建设者:“这是百年不遇的历史机遇,你们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任务,要努力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任务。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2023年12月,开局之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世瞩目。

  波澜壮阔的发展实践中,我们党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之概括为“五个必须”: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中国经济是一艘巨轮,体量越大,风浪越大,掌舵领航越重要。

  塑造发展新优势,牢牢抓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关键,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新质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这一重要论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深刻阐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这一年,从实验室、研究院、科学城,到制造业企业、产业园、工业园区,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始终聚焦科技创新,一次次深入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地方,多次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如何深度融合、转化为发展新优势深入调研、谋划部署。

  抓住关键,化危为机。这一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三样”表现抢眼,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科技新赛道处在世界第一梯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加速融合,迸发强大活力。

  开拓发展新空间,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畅通中国经济大循环——

  “总书记好!”“欢迎总书记来义乌!”9月20日上午,义乌国际商贸城内,掌声、问候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调研,同商户、小企业主亲切交流。

  “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绍兴”“内蒙古”“约旦”……

  “我来自尼泊尔。”一位客商走上前来,用中文介绍自己。

  “欢迎你,来采购什么商品?”总书记问。

  “想到的都买得到,想不到的也买得到!”听到他的回答,大家都笑了。

  小商品闯出了大市场、做成了大产业。总书记希望商贸城再创新辉煌,为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更大贡献。

  新空间,来自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优势结合释放的巨大潜能。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供给和需求有效对接……总书记高度重视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聚焦制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开药方、解难题。

  新空间,来自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释放的广阔纵深。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初冬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5周年之际,提出新的要求。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区域发展多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既有一以贯之、不断深化的工作部署,也有着眼新发展、拓展新空间的长远考量。

  激活发展新动力,用好关键一招,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进改革开放——

  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南下广东考察时深刻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长期不变的,一以贯之的。”

  回京一周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着重强调:“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走稳改革之路,扩大开放之门。

  这一年,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有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这一年,发布稳外资24条政策措施,在5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相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自贸试验区升级扩容至22个,宣布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砥砺奋进,春华秋实。

  2023年,面对并不比疫情三年少的压力挑战,中国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回升向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经济预计增长5.2%左右,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中国仍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约三分之一。

  (小标题)担负新的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北京中轴线,“文化之脊”历久弥新。北延长线上,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建筑独具匠心,硕大的篆书“史”字高悬其上。

  2023年6月2日,在这里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古通今、指引未来——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扬帆起航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发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定文化坐标、高擎精神旗帜。

  纵览人类历史,一个文明根本的转型,是文化的转型;一个文明真正的新生,是文化的新生。

  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新征程审视中华文明,从中华文明的赓续弘扬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得出深刻结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山西运城博物馆、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中国考古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陕西汉中市博物馆、浙东运河文化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江西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

  通过深入的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进行着深邃思考和长远谋划。

  金秋十月,首都北京,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西宾馆召开。

  与以往相比,这次会议的名称首次增加了“文化”二字。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党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

  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融为一体,神州大地处处勃发着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以文铸魂,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北京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掩映在青山茂林之中。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古老典籍,在此“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一番话犹在耳畔:“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将来传下去,还要传五千年,还不止五千年。”

  在对中华文明作出五个突出特性“精准画像”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内在基因”,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也为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

  以文赋能,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7月6日上午,正在江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展板上,一幅刻制于南宋年间的《平江图》,清晰展示着古苏州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如今的姑苏古城,依然与《平江图》里的整体布局基本一致,古老与现代在此交融共生,绘就一幅独特的江南水乡画卷。

  “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专门提出一个课题:“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文化让经济拥有更深厚的底蕴,经济让文化创造更多元的价值。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各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现代化道路中厚植人文底色,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

  以文化人,精神伟力更加磅礴——

  冬日,阳光铺洒在江苏盐城市建军东路新四军纪念馆,主展馆正门上方的“N4A”臂章图案分外醒目。

  弹孔累累的旗帜、锃亮的军号、满是补丁的军服……在这座全面反映新四军历史的综合性纪念馆,每一件静静陈列的文物,都是光辉历史的见证。

  12月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结束对上海的考察返京途中,专程来到这里参观。

  “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自信自强、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小标题)坚持人民至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东北平原,银装素裹。

  黑龙江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厚厚的积雪映着袅袅炊烟。村民杨春贵家的砖房已整修一新,炉子里柴火噼啪作响,屋子里暖意融融。

  2023年7月底8月初,华北、东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习近平总书记密切关注灾情,持续指导救灾工作。

  9月初,总书记专程来到龙王庙村察看灾后恢复重建和群众的生活保障情况。从外屋转到里屋炕边,总书记把杨春贵家受损的房子里里外外仔细看了一遍,同他亲切交谈、嘘寒问暖。

  房子热了,心里暖了。

  这个冬天,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人民群众冷暖安危,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全面部署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如磐。

  “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

  11月29日,上海市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新上海人郑岚予和母亲在租住的两室一厅里迎来习近平总书记。

  “租金贵不贵?”“不贵,住得很舒服。”回答总书记的问题,郑岚予笑容灿烂,“感谢党和政府,让我在上海有了一个家。”

  总书记又接连走进两间宿舍型租赁房,倾听护理员、保安等基层一线劳动者讲述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聚焦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

  一年来,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不断融入党和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现代化建设更好回应了人民群众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

  广西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万亩糖料蔗基地一望无垠。

  半个多月前,正值甘蔗榨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期间走进甘蔗林。蔗农霍佳丽兴奋地向总书记汇报,2023年种了10亩甘蔗,亩产7吨多,预计能收入近4万元。

  “除了种甘蔗,平常还有其他收入吗?”

  “我和爱人农闲时在家附近的木板厂打工,一年能干10个月,每月能挣7000多元。”

  “这么算下来,一年能有10多万了。”总书记欣慰地说,祝愿乡亲们的生活像甘蔗一样甜蜜!

  一根甘蔗两头甜。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制糖企业了解甘蔗深加工情况,叮嘱大家:“农业生产布局关乎发展与安全。种植面积要稳定,品种、技术也要提高,把这个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

  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的重点领域。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

  乡村振兴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广大乡村展现一幅幅新图景。

  “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浙江考察的第一站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是共同富裕示范村。

  村广场“共富市集”上,“90后”返乡大学生方天宁告诉总书记,自己发动30多名村民编织竹篮,可为他们每人每月增收2000元左右。

  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乡亲们要努力奋斗,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奔向共同富裕,从推动协调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到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总书记指明方向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

  “确保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

  庄严承诺,矢志不渝。

  “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执政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让人民群众幸福起来。”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人民至上的真谛。

  (小标题)携手开创未来——“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

  环顾全球,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的征程,新的使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肩负更加积极主动的历史担当。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出访,在国内数十次会晤到访的各国各界人士,主持或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并在年底举行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对外工作作了全面部署。

  把握大势,开创崭新局面——

  “你的访问开启了中洪关系新的历史篇章。”2023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热情迎接首度访华的洪都拉斯总统卡斯特罗。

  3月,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下,中国同洪都拉斯签署中洪建交公报。至此,中国已同182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朋友圈再次扩大。

  备受关注的“一来一往”,彰显经受住风浪考验的中俄关系:

  3月,再次当选国家主席后,习近平总书记首访来到俄罗斯,拉开2023年元首外交新帷幕。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来华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总书记说:“2013年至今的十年里,我们先后42次会晤,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和深厚友谊。”

  “双方坚持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双边关系,树立了新型大国关系典范。”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中俄两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意愿坚定不移。

  举世瞩目的元首会晤,凸显做好“最大发展中国家与最大发达国家如何正确相处”必答题的责任担当: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美方在落实巴厘岛共识上出现严重“行动赤字”,导致中美关系出现新的困难。新的历史时期,中美关系去向何方?

  11月15日,旧金山斐洛里庄园,中美元首会晤。会谈、午宴、散步,全程使用同传,两国元首扎扎实实谈了4个小时。午宴前,美国总统拜登特地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了手机里的一张照片。那是1985年任正定县委书记时,习近平同志到旧金山访问在金门大桥前的留影。“您一点都没变!”拜登总统说。现场响起一阵轻松愉快的笑声。

  “我和总统先生是中美关系的掌舵者,对人民、对世界、对历史都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的历史和现实逻辑。

  “共同树立正确认知”“共同有效管控分歧”“共同推进互利合作”……在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

  意味深长的特殊安排,体现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智慧:

  4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广州举行非正式会晤。古琴演奏《流水》余韵悠长,深深打动了马克龙。马克龙现场询问乐曲名称,并请工作人员记录下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同欧方领导人频密互动,明确指出,在当前动荡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

  同各国政党领袖“云”聚一堂、接受南非总统拉马福萨授予的“南非勋章”、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手拉手并肩迈步……走过2023年,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国广交深交朋友,不断书写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新篇章。

  胸怀天下,共享发展繁荣——

  “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

  10月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赢得广泛共鸣。

  “我必须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连续三次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0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

  中国和印尼共建雅万高铁,让东南亚有了高速铁路;中老铁路助力老挝实现从“陆锁国”到“陆联国”;中欧班列1月至11月累计开行16145列……“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彰显“为天下谋大同”的大国胸襟。

  立己达人。中国始终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紧紧相系——

  5月初夏,古都西安,中国-中亚峰会,党的二十大之后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同中亚五国元首种下6棵寄托着美好期待的石榴树,共同展望明天;

  7月盛夏,成都大运会。青春盛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以团结的姿态应对全球性挑战”;

  9月仲秋,杭州亚运会。习近平总书记宣示“以体育促和平”“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促包容”……

  国际媒体评论,2023年是属于中国的“盛会之年”。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

  博鳌亚洲论坛,发出“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强音;新冠疫情之后,进博会首次全面恢复线下办展;举办首届链博会,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主动担当……

  在世界经济低迷背景下,中国仍是促进全球发展的“主引擎”。

  应变解困,彰显大国担当——

  11月21日,金砖国家领导人一场“云聚首”牵动世人目光。彼时,新一轮巴以冲突已造成上万人伤亡,民众祈盼止战与持久和平。

  “中方呼吁尽快召开更具权威性的国际和会,凝聚国际促和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停火止战等主张,以正义之声、和平之声为动荡的世界注入希望。

  这一年,越来越多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贡献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光彩——是中国,成功促成沙特、伊朗在北京对话并恢复外交关系;是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一道,积极推进金砖扩员;是中国,在11月主持安理会巴以问题高级别会议……

  “不搞意识形态对立,不搞地缘政治博弈,也不搞集团政治对抗”“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中国式现代化带给世界的是和平而非动荡,是机遇而非威胁。不论新朋还是老友、远亲还是近邻、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有目共睹。

  “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系列全球倡议”“愿同中方密切在联合国、金砖机制等多边框架内的沟通协作”……外国政要在不同场合纷纷表达赞许和钦佩之情。

  在世界处于十字路口的重要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国际社会上愈加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引领力。

  大道如砥,壮阔无垠。

  2024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实施“十四五”规划进入关键一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前景壮阔。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团结奋斗,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记者张旭东、张晓松、赵超、林晖、朱基钗、安蓓、孙奕)(完)

  登高壮观天地间

  (上接第1版)进企业、入社区、下农田、看工厂,勉励壮乡儿女“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人们清晰记得,一年多前,党的二十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代表团,谈及新征程新使命,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

  2023年,迈上新征程的中国,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

  放眼全球,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全球发展和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审视国内,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经济恢复面临繁重任务,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改革发展稳定依然有不少深层次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克服诸多困难挑战。

  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彰显坚定不移的使命担当。

  2023年3月10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如潮的掌声响彻万人大礼堂。

  掌声,反映人民心声。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人民殿堂里,习近平总书记的宣示掷地有声: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在新征程上作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

  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尤需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

  立春刚过,北京西郊的中央党校校园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

  “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聚焦如何“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给“关键少数”上了“关键一课”。

  岭南四月,春风和煦,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

  4天时间,自西向东穿行粤西大地,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共同富裕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赋予广东新的重大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16次进行国内考察,行程密集,足迹遍及15个省份。

  从南海之滨到神州北极,从西部边疆到长三角区域,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视野,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既讲认识论又讲方法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谋篇布局。

  从考察调研中的细问深思,到重要会议上的深刻阐释,再到外事场合的深入交流,习近平总书记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新的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实践路径更加清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持续开辟新境界。

  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激发团结实干的磅礴力量。

  “每当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就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以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汇聚起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这是党的一条成功经验。”

  2023年,一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新的学习竞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全党深入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将其视作“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

  4月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以学铸魂”,5月在陕西解读“以学增智”,6月在内蒙古阐释“以学正风”,7月在江苏号召“以学促干”……行之所至、念兹在兹,习近平总书记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党课。

  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坚持不懈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持续发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劈波斩浪、开启关键一程,注入强大动能。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从一次次生动而深刻的基层调研,到一项项接续推进的战略部署,从反复叮嘱“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工作方法,到鲜明提出四个“抓落实”的工作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示范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正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交出超大规模经济体在持续承压中回升向好的答卷,在攻坚克难中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打开改革开放崭新局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升腾着新的希望,展现着新的气象。

  锚定首要任务——“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京畿大地,河北雄安新区建设现场热火朝天。这座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之城,每一天都在书写新的历史。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雄安新区启动区核心位置,登高远望,塔吊林立的繁忙景象尽收眼底。

  总书记勉励现场建设者:“这是百年不遇的历史机遇,你们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任务,要努力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任务。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2023年12月,开局之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世瞩目。

  波澜壮阔的发展实践中,我们党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之概括为“五个必须”: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中国经济是一艘巨轮,体量越大,风浪越大,掌舵领航越重要。

  塑造发展新优势,牢牢抓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关键,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新质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这一重要论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深刻阐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这一年,从实验室、研究院、科学城,到制造业企业、产业园、工业园区,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始终聚焦科技创新,一次次深入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地方,多次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如何深度融合、转化为发展新优势深入调研、谋划部署。

  抓住关键,化危为机。这一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三样”表现抢眼,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科技新赛道处在世界第一梯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加速融合,迸发强大活力。

  开拓发展新空间,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畅通中国经济大循环——

  “总书记好!”“欢迎总书记来义乌!”9月20日上午,义乌国际商贸城内,掌声、问候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调研,同商户、小企业主亲切交流。

  “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绍兴”“内蒙古”“约旦”……

  “我来自尼泊尔。”一位客商走上前来,用中文介绍自己。

  “欢迎你,来采购什么商品?”总书记问。

  “想到的都买得到,想不到的也买得到!”听到他的回答,大家都笑了。

  小商品闯出了大市场、做成了大产业。总书记希望商贸城再创新辉煌,为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更大贡献。

  新空间,来自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优势结合释放的巨大潜能。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供给和需求有效对接……总书记高度重视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聚焦制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开药方、解难题。

  新空间,来自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释放的广阔纵深。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初冬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5周年之际,提出新的要求。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区域发展多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既有一以贯之、不断深化的工作部署,也有着眼新发展、拓展新空间的长远考量。

  激活发展新动力,用好关键一招,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进改革开放——

  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南下广东考察时深刻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长期不变的,一以贯之的。”

  回京一周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着重强调:“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走稳改革之路,扩大开放之门。

  这一年,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有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这一年,发布稳外资24条政策措施,在5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相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自贸试验区升级扩容至22个,宣布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砥砺奋进,春华秋实。

  2023年,面对并不比疫情三年少的压力挑战,中国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回升向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经济预计增长5.2%左右,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中国仍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约三分之一。

  担负新的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北京中轴线,“文化之脊”历久弥新。北延长线上,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建筑独具匠心,硕大的篆书“史”字高悬其上。

  2023年6月2日,在这里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古通今、指引未来——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扬帆起航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发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定文化坐标、高擎精神旗帜。

  纵览人类历史,一个文明根本的转型,是文化的转型;一个文明真正的新生,是文化的新生。

  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新征程审视中华文明,从中华文明的赓续弘扬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得出深刻结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山西运城博物馆、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中国考古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陕西汉中市博物馆、浙东运河文化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江西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

  通过深入的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进行着深邃思考和长远谋划。

  金秋十月,首都北京,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西宾馆召开。

  与以往相比,这次会议的名称首次增加了“文化”二字。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党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

  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融为一体,神州大地处处勃发着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以文铸魂,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北京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掩映在青山茂林之中。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古老典籍,在此“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一番话犹在耳畔:“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将来传下去,还要传五千年,还不止五千年。”

  在对中华文明作出五个突出特性“精准画像”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内在基因”,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也为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

  以文赋能,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7月6日上午,正在江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展板上,一幅刻制于南宋年间的《平江图》,清晰展示着古苏州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如今的姑苏古城,依然与《平江图》里的整体布局基本一致,古老与现代在此交融共生,绘就一幅独特的江南水乡画卷。

  “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专门提出一个课题:“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文化让经济拥有更深厚的底蕴,经济让文化创造更多元的价值。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各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现代化道路中厚植人文底色,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

  以文化人,精神伟力更加磅礴——

  冬日,阳光铺洒在江苏盐城市建军东路新四军纪念馆,主展馆正门上方的“N4A”臂章图案分外醒目。

  弹孔累累的旗帜、锃亮的军号、满是补丁的军服……在这座全面反映新四军历史的综合性纪念馆,每一件静静陈列的文物,都是光辉历史的见证。

  12月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结束对上海的考察返京途中,专程来到这里参观。

  “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自信自强、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坚持人民至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东北平原,银装素裹。

  黑龙江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厚厚的积雪映着袅袅炊烟。村民杨春贵家的砖房已整修一新,炉子里柴火噼啪作响,屋子里暖意融融。

  2023年7月底8月初,华北、东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习近平总书记密切关注灾情,持续指导救灾工作。

  9月初,总书记专程来到龙王庙村察看灾后恢复重建和群众的生活保障情况。从外屋转到里屋炕边,总书记把杨春贵家受损的房子里里外外仔细看了一遍,同他亲切交谈、嘘寒问暖。

  房子热了,心里暖了。

  这个冬天,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人民群众冷暖安危,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全面部署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如磐。

  “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

  11月29日,上海市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新上海人郑岚予和母亲在租住的两室一厅里迎来习近平总书记。

  “租金贵不贵?”“不贵,住得很舒服。”回答总书记的问题,郑岚予笑容灿烂,“感谢党和政府,让我在上海有了一个家。”

  总书记又接连走进两间宿舍型租赁房,倾听护理员、保安等基层一线劳动者讲述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聚焦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

  一年来,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不断融入党和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现代化建设更好回应了人民群众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

  广西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万亩糖料蔗基地一望无垠。

  半个多月前,正值甘蔗榨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期间走进甘蔗林。蔗农霍佳丽兴奋地向总书记汇报,2023年种了10亩甘蔗,亩产7吨多,预计能收入近4万元。

  “除了种甘蔗,平常还有其他收入吗?”

  “我和爱人农闲时在家附近的木板厂打工,一年能干10个月,每月能挣7000多元。”

  “这么算下来,一年能有10多万了。”总书记欣慰地说,祝愿乡亲们的生活像甘蔗一样甜蜜!

  一根甘蔗两头甜。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制糖企业了解甘蔗深加工情况,叮嘱大家:“农业生产布局关乎发展与安全。种植面积要稳定,品种、技术也要提高,把这个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

  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的重点领域。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

  乡村振兴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广大乡村展现一幅幅新图景。

  “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浙江考察的第一站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是共同富裕示范村。

  村广场“共富市集”上,“90后”返乡大学生方天宁告诉总书记,自己发动30多名村民编织竹篮,可为他们每人每月增收2000元左右。

  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乡亲们要努力奋斗,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奔向共同富裕,从推动协调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到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总书记指明方向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

  “确保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

  庄严承诺,矢志不渝。

  “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执政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让人民群众幸福起来。”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人民至上的真谛。

  携手开创未来——“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

  环顾全球,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的征程,新的使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肩负更加积极主动的历史担当。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出访,在国内数十次会晤到访的各国各界人士,主持或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并在年底举行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对外工作作了全面部署。

  把握大势,开创崭新局面——

  “你的访问开启了中洪关系新的历史篇章。”2023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热情迎接首度访华的洪都拉斯总统卡斯特罗。

  3月,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下,中国同洪都拉斯签署中洪建交公报。至此,中国已同182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朋友圈再次扩大。

  备受关注的“一来一往”,彰显经受住风浪考验的中俄关系:

  3月,再次当选国家主席后,习近平总书记首访来到俄罗斯,拉开2023年元首外交新帷幕。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来华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总书记说:“2013年至今的十年里,我们先后42次会晤,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和深厚友谊。”

  “双方坚持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双边关系,树立了新型大国关系典范。”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中俄两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意愿坚定不移。

  举世瞩目的元首会晤,凸显做好“最大发展中国家与最大发达国家如何正确相处”必答题的责任担当: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美方在落实巴厘岛共识上出现严重“行动赤字”,导致中美关系出现新的困难。新的历史时期,中美关系去向何方?

  11月15日,旧金山斐洛里庄园,中美元首会晤。会谈、午宴、散步,全程使用同传,两国元首扎扎实实谈了4个小时。午宴前,美国总统拜登特地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了手机里的一张照片。那是1985年任正定县委书记时,习近平同志到旧金山访问在金门大桥前的留影。“您一点都没变!”拜登总统说。现场响起一阵轻松愉快的笑声。

  “我和总统先生是中美关系的掌舵者,对人民、对世界、对历史都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的历史和现实逻辑。

  “共同树立正确认知”“共同有效管控分歧”“共同推进互利合作”……在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

  意味深长的特殊安排,体现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智慧:

  4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广州举行非正式会晤。古琴演奏《流水》余韵悠长,深深打动了马克龙。马克龙现场询问乐曲名称,并请工作人员记录下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同欧方领导人频密互动,明确指出,在当前动荡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

  同各国政党领袖“云”聚一堂、接受南非总统拉马福萨授予的“南非勋章”、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手拉手并肩迈步……走过2023年,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国广交深交朋友,不断书写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新篇章。

  胸怀天下,共享发展繁荣——

  “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

  10月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赢得广泛共鸣。

  “我必须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连续三次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0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

  中国和印尼共建雅万高铁,让东南亚有了高速铁路;中老铁路助力老挝实现从“陆锁国”到“陆联国”;中欧班列1月至11月累计开行16145列……“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彰显“为天下谋大同”的大国胸襟。

  立己达人。中国始终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紧紧相系——

  5月初夏,古都西安,中国-中亚峰会,党的二十大之后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同中亚五国元首种下6棵寄托着美好期待的石榴树,共同展望明天;

  7月盛夏,成都大运会。青春盛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以团结的姿态应对全球性挑战”;

  9月仲秋,杭州亚运会。习近平总书记宣示“以体育促和平”“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促包容”……

  国际媒体评论,2023年是属于中国的“盛会之年”。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

  博鳌亚洲论坛,发出“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强音;新冠疫情之后,进博会首次全面恢复线下办展;举办首届链博会,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主动担当……

  在世界经济低迷背景下,中国仍是促进全球发展的“主引擎”。

  应变解困,彰显大国担当——

  11月21日,金砖国家领导人一场“云聚首”牵动世人目光。彼时,新一轮巴以冲突已造成上万人伤亡,民众祈盼止战与持久和平。

  “中方呼吁尽快召开更具权威性的国际和会,凝聚国际促和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停火止战等主张,以正义之声、和平之声为动荡的世界注入希望。

  这一年,越来越多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贡献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光彩——是中国,成功促成沙特、伊朗在北京对话并恢复外交关系;是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一道,积极推进金砖扩员;是中国,在11月主持安理会巴以问题高级别会议……

  “不搞意识形态对立,不搞地缘政治博弈,也不搞集团政治对抗”“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中国式现代化带给世界的是和平而非动荡,是机遇而非威胁。不论新朋还是老友、远亲还是近邻、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有目共睹。

  “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系列全球倡议”“愿同中方密切在联合国、金砖机制等多边框架内的沟通协作”……外国政要在不同场合纷纷表达赞许和钦佩之情。

  在世界处于十字路口的重要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国际社会上愈加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引领力。

  大道如砥,壮阔无垠。

  2024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实施“十四五”规划进入关键一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前景壮阔。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团结奋斗,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