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志杰、蒋梦蝶
上月30日,一期投资59亿元的中车中低压功率器件产业化(宜兴)建设项目FAB厂房顺利封顶。仅7个月时间,树立了半导体主体厂房建设新标杆,充分体现了项目建设的“中车速度”和“宜兴速度”。接下来,宜兴将全力保障和推动该项目今年开始试生产。
作为无锡“一体两翼”重要一翼,宜兴如何为无锡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城市范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近日,宜兴市委书记封晓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将坚持把“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作为先导,把“勇挑大梁、多作贡献”作为目标,把“善于统筹、系统施策”作为方法,把“狠抓落实、干则必成”作为保障,围绕各个领域的既定目标任务,抢前抓早干、求真务实干、攻坚克难干,努力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工作成果。
抓好“三个年”,
推动经济量质齐升
中环领先高端硅基材料、先科半导体电子信息材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或正快速推进,掀起宜兴项目建设新高潮。2023年,宜兴省级重大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160%以上,备案超10亿元项目19个,数量和完成率均居无锡首位。
“担重责、扛重担、挑大梁,今年,宜兴将以‘产业提质年、项目提速年、服务提优年’为抓手,推动经济量质齐升。”封晓春说。其中,“产业提质年”将强化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园区支撑。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创新型企业“雁阵”培育、产学研深度合作“三大计划”,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成片化全链化推进科创载体建设,立足宜兴“20个已建+3个在建+N个拟建”特色产业园区架构,建强集成电路产业园、丁蜀通用航空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力争新能源、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三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
以引育并重、提速增效、滚动投入为重点,实施“项目提速年”计划。在双招双引方式上,打好基金招商、靶向招商、驻点招商、乡贤招商等组合拳,新招引备案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0个。
“服务提优年”聚焦分类施策、细致保障,不断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品牌。深化宜兴“地改”工作,加强低效用地整治评价、用地绩效跟踪考核,力争亩均税收增长5%以上。(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转化生态优势,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生态是宜兴最大的优势,也是宜兴发展的关键软实力所在。2021年,宜兴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2185.97亿元,2022年GEP预测值超2000亿元,均与当年GDP相当。宜兴也是唯一GDP与GEP都位列全国前十的县级市。
全会报告专门指出,“要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扎实推进宜兴省级试点”。为此,宜兴将加强生态保护、转化生态优势,率先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一方面,聚焦治污防污能力提升。今年,宜兴将深入推进“一圈一带一区”水生态建设,开展滆湖治理专项行动,探索建设大气“绿岛”等内容,不断提升城市绿色指数。另一方面,聚焦生态品牌效应显化。用好省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宜兴将深化开展GEP核算,实质性推进排污总量替代及交易管理,加快以竹代塑等实践,建立完善市内绿色发展综合考评及奖补机制,构建“生态保护—价值转化—可持续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此外,宜兴将大力培育多元融合旅游新业态,推动现有旅游业态高品质、高效益发展。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型科创园区,持续擦亮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品牌。
凸显人文优势,
迈出文化强市建设坚实步伐
宜兴人杰地灵、崇文厚德。用足用好不可多得的人文优势,探索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相融互促、相得益彰的发展之道,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宜兴新实践的关键。
让特色文化名片更闪耀。全会报告指出,“启动东坡文化公园等重点文化地标建设”。宜兴将加快推进陶瓷高质量发展省级立法,扩大陶博馆影响力,建好黄龙山地质公园、蜀山陶集等一批文化新地标,筹备办好东坡文化节等活动,打响“中国陶都、世界陶醉”“苏东坡第二故乡”城市品牌。
打造文化强市,以壮大文化产业为重点。全会报告专门提到,“支持宜兴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封晓春介绍,宜兴将做大做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拓展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文化制造等业态,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体育、商贸、会展等融合发展,全力服务保障大有秋、阳羡溪山、窑湖小镇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紫砂行业税收政策研发,推动文化产业规模、结构、质效全面提升。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振兴,下阶段,宜兴将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结合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打造一批文化名镇、网红街区和“文化驿站”“城市书房”“乡村书吧”等新型文化空间,让公共文化服务随处可享、新文化IP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