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高质量发展无锡行融媒体行动

全力打造靓丽太湖湾、活力科创带

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滨湖新篇章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更多风险挑战的现实考验,滨湖区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系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定力、顶住压力、精准加力,中国式现代化滨湖新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滨湖加快打造靓丽太湖湾、活力科创带,谋求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突破新提升的重要一年。

  滨湖区将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知重负重、担责尽责,全面聚势聚力、奋勇争优争先,聚焦6个“突出”,深化创新性实践、打造标志性成果,奋力交出一份成效彰显、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突出发展要务

  推动经济增长质量再提升

  打好招商引资“主动仗”,全面推进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乡贤招商、驻点招商,全方位招引龙头型、总部型、税源型、孵化型优质项目和未来产业新赛道项目,新引进投资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不少于10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个。

  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健全重大项目全要素预留保障、全链条快速审批、全周期管理服务机制,推动九龙湾“专精特新”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船舶动力电力试验基地等5个项目备案落地,卓胜微二期、弘元绿能总部等30个项目启动建设,锡华风电核心装备、华星东方环保设备等15个项目竣工投产。

  筑牢消费贸易“基本盘”,加强文商农旅融合发展,加快“美食之都、购物天堂”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等消费新模式新场景,引进更多高端品牌首店、旗舰店,持续提振汽车、房地产等大宗消费,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助力优质企业“上层级”,建立健全“准五上企业”梯次培育库,精准定制“普惠+个性”政策服务包,丰富优化“智改数转”服务供给,引导企业朝“专精特新”发展、向“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迈进,聚力推动企业“微成长、小升规、优上市、强上榜”。

  突出创新引领

  推动发展活力动力再提升

  壮大科创企业“生力军”,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新建市级以上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5家,新引进科技型企业135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6%,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引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建强创新创业“生态圈”,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搭建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加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东南大学微纳系统国际创新中心建设,全力支持太湖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用好重点改革“助推器”,加快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经济发达镇创建步伐,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稳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深化“区管校聘”教师管理机制改革,探索推动具备条件公办养老机构改制为国有养老服务企业,确保高分通过第二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验收。

  提升营商环境“品牌度”,升级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政策6.0版,深化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打造区级政务服务数智大厅,扩大“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覆盖面,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突出产业支撑

  推动集群发展效应再提升

  着力提升产业能级,充分发挥“三重”专班牵引统筹作用,优化完善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1+N”政策兑现机制,推动重点产业上下游企业集链成群,五大优势产业、四大特色产业、三大未来产业营收分别增长15%、20%、20%,新培育数字影视、低碳环保2个百亿产业集群。

  着力发展“五大经济”,聚焦总部经济,建强运河湾现代产业发展中心等总部经济发展集聚区;聚焦绿色经济,实施节能降碳转型行动,新(改)建绿色产业项目不少于3个;聚焦数字经济,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步伐,“一企一策”提高诊断方案转化实施率;聚焦平台经济,建成相关产业园区7个,新增平台企业30家,营收规模超百亿。聚焦院所经济,策划打造山水东路科创谷,院所经济对地方贡献增长15%以上。

  着力强化要素保障,深化工业园区“六抓六促”,推进胡埭工业园南区、荣巷龙山工业园等园区低效载体腾退,新增可利用成片工业熟地500亩。大力推动“工业上楼”,加快建设锡芯谷产业社区、复星(滨湖)数字芯产业园等载体项目,新增高标准工业载体50万平方米。

  突出品质追求

  推动城乡功能形象再提升

  以全域视野优布局,加速构建“一核两翼、一带五城”规划格局,深化梅梁湖景区、红沙湾、夏渎地区等规划研究,做优生态郊野空间。聚力提升大运河文化带、蠡湖未来城、马山岛等重要滨水空间品质,打造“全域花园城区”。

  以工匠精神抓建设,加快改造提升运河湾、荣巷等重点单元,分类改造城中村单元4个、老旧小区84万平方米,服务保障钱荣快速路、轨道交通等重点道路工程,加快无锡太湖植物园二期和太湖自然资源博物馆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

  以绣花功夫精管理,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00个,改造提升桥下空间、道路景观,建设城市绿道20公里,完成背街小巷改造4条,优化提升城市公共座椅200个,新(改)建高品质游园15个、公厕8座,打造“席地而坐”城市客厅5个。

  以系统思维兴乡村,建成高标准农田700亩、绿色蔬菜保供基地400亩,深化3个优品类村庄建设,提标改造新一轮8个重要节点类村庄,有序开展5个规划发展村现代“美丽农居”打造,让滨湖农村更美丽更宜居。

  突出绿色导向

  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再提升

  狠抓污染防治强攻坚。精准实施新一轮66条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确保1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20条蠡湖支浜优Ⅲ比例达到100%、全区250条河道优Ⅲ比例达到90%。深入推进大气治理工程,确保PM_2.5和臭氧浓度“双减双控”。

  狠抓生态修复补短板。深入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深度开展主要入湖河道“一河一策”流域治理,全力确保更高质量“两保两提”。深化耕地保护“三提两严”行动,完成耕地恢复面积200亩。

  狠抓监管执法控源头,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监控智慧平台,全面推进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构建全时段、立体化“非现场监管”体系,扎实开展“绿刃2024”专项执法行动。统筹开展自然资源督察、卫片执法等行动,构建自然资源实时智能监管系统,确保违法用地“零容忍”“零增长”。

  突出为民宗旨

  推动群众幸福指数再提升

  增强惠民利民保障力,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打造“家门口”就业创业服务站21个,确保城镇新增就业1.65万人。健全精准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高效温暖救助,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力,动态调优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加快推进省锡中滨湖分校、蠡湖未来城规划小学等11所学校新(改)建,高起点开办华东师大附属无锡滨湖学校、南师大滨湖实验学校九龙湾分校、金桥红沙湾实验学校。聚焦“一老一小”,深化“锡心医养”社区居家“332”行动,推进“颐康滨湖”老年助餐提质行动,运行居家养老呼叫服务“滨湖分中心”。

  扩大滨湖文化影响力,充分挖掘保护利用好文化、文脉、文艺资源,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优秀文化传承、传习、传播体系,讲好“滨湖故事”。积极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标准推进无锡乡贤文化交流中心、区规划展示馆、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建设,继续办好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蠡湖半程马拉松等品牌赛事,打造“10分钟健身圈”。

  提高安全发展防护力,深化安全生产领域“老大难”问题攻坚,深入开展“厂中厂”、城镇燃气、食品药品、建筑工地、道路交通、森林防火、消防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治理,加快推进智慧应急“星火计划”,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经济运行“稳”的态势持续巩固

  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10亿元、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3.9亿元、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增长10%、增加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360亿元、增长18%,其中工业投资76.2亿元、增长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亿元、增长11%;实际使用外资3.1亿美元;旅游总人数、总收入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市重点监测的12项主要经济指标中6项位列全市前三。

  ★产业科创“融”的成效日益彰显

  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8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6%、保持全市第一;院所经济地方贡献5.5亿元、增长3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4件、全市第二;新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18人、全市最多。我区推动科技政策落实和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明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生态环境“优”的形象稳步提升

  太湖湖心区水质2007年以来首次达到Ⅲ类,太湖北部区总磷总氮浓度创近十年最好水平,高质量实现“两保两提”,连续16年安全度夏;101条新一轮重点整治河道水质优Ⅲ比例达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2.2%、上升4.4个百分点;PM_2.5平均浓度26.8微克/立方米、绝对值继续保持全市最优,雪浪、漆塘、荣巷3个国控站点包揽全市前三。

  ★人民生活“好”的向往有力保障

  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超过70%。8大类70个民生实事子项目全部如期完成。预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460元、全市第一。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重点项目稳步推进,签约落地省锡中滨湖分校,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考评,市九院创成省健康促进医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标准化建设等级均为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