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涵养城市精神和品格气质,把生生不息的江南文脉守护好、传承好?如何展现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崭新面貌?1月9日下午,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文化强市建设为总揽,为开创我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会后,《太湖周刊》专访了第一批无锡太湖文化名家,从他们的不懈实践和不停思考中,探寻让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答案。
◆耿敏霞:山水之间如何做好艺术文章
在3000多年的吴文化历史长河中,无锡地区诞生了众多书法名人。在新时代,如何讲好无锡故事,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打造适合国际传播的文化艺术精品。在无锡美术馆专职画师、无锡市书协副主席耿敏霞看来,无锡书法家可以入史者不胜枚举,但在书法史上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因此,对于无锡而言,“山水之间如何做好艺术文章”是个很好的课题。师古而不泥古,学人而敢自创。艺术应当记录时代,不能只有阳春白雪,而是要与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耿敏霞说,书法要将地灵与人杰、美景与气质、文化与艺术的元素结合起来,借无锡一地的人文荟萃,使江南文脉形成可视可赏可品的格调,帮助人们穿过沧桑历史的尘烟,体会江南的魅力,进而将文化内容变成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助力打造无锡优质的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及,无锡在积极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交响音乐厅等重大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将来,无锡的书画家们可以通过新美术馆等平台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举办更多展览,请进来走出去,把无锡的书画之乡标识擦亮。”耿敏霞说,作为文化名家,她也将肩负起应有的职责,为城市文化氛围的提升作出贡献。
无锡的软水软米、灵山奇土,铸就了无锡人既柔且刚的性情,无锡物质文化的凝聚与发散,又促成了无锡人的包容与开放、自主自信与创造创新。“这些无锡特有的地域性格和人文个性,在古代、近现代和当代已经创造了如此多奇峰式卓然辉煌的历史文化成果。我们相信,无锡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必将不断创新崭露,同样千古流芳。”耿敏霞说。
◆陈云霞:让锡剧继续闪耀时代舞台
“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守护传承好生生不息的江南文脉,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身为江苏省非遗传承人,我有责任有义务把在舞台上几十年积累的实践经验传承给下一代演员。”国家一级演员陈云霞在33岁时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20多年来,她把这一荣誉看作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在舞台下,她常常思考如何把锡剧艺术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让其继续闪耀于时代舞台?她回想起20年前,无锡市锡剧院推出的锡剧音乐剧《青蛇》,甫一亮相就受到广大年轻观众的追捧,为锡剧的传承创新起到了示范效应,为培育青年观众市场走出了一条新路。
一个剧种的绵延,建立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之上。当年,在排练经典剧目《窦娥冤》时,为了突破锡剧表演形式,陈云霞学习借鉴京剧、川剧、昆曲等的表演手法来丰富人物形象。“传承并非唯古是从,创新也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在守住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进行突破,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在陈云霞看来,要从历史的连续性来看待锡剧艺术,正确认识锡剧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要以开放的胸怀交流互鉴、兼收并蓄。陈云霞认为,当前,在名师带徒的基础上,要持续推动锡剧进校园,培养锡剧爱好者,打牢锡剧的群众基础。近几年,她扎根基层剧团排练演出。“深入生活,扎根群众,是我们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必须保持的初心使命。”陈云霞说。
◆刘宝山:用好工业遗产,擦亮城市名片
作为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和现代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的诞生地,无锡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起步较早,走在全国前列。如何把优势资源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着眼无锡文脉的深厚底蕴,在传承根脉、创新发展上展现新作为。”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表示,无锡先后公布了两批共34处工业遗产,主要集中于老城内6.6公里的运河沿岸。这些工业遗产或成为设计园、产业园,实现了载体功能再造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或与文旅结合,成为文博场馆;或与城市更新结合,形成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地块开发的协调互动。刘宝山认为,无锡虽然积累了许多工业遗产的保护经验,但对于工业遗产的利用仍有广阔空间。
用好工业遗产,就是擦亮无锡城市名片。刘宝山建议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探索研究,设立“无锡市工业文化专家库”,培养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专门人才、跨界人才等;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吸引民间资本对工业遗产实施功能改造;研究并出台《无锡工业遗产管理办法》等,优化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利用发展等。在刘宝山看来,无锡的工业遗产资源,也是优质的旅游资源。他建议策划开辟无锡工业游线,提升改造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让游客通过参观工业遗迹、文化场馆、工业产品生产流程等,沉浸式体验工业文明,推动工旅融合。“经过不懈努力,无锡将逐步形成‘工业遗产+科普教育’‘工业遗产+旅游休闲’‘工业遗产+产业重塑’三种成熟模式,特点鲜明,优势突出。”刘宝山说。
◆杨建新:从四个维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为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无锡学院党委书记杨建新说,从扎根中国大地、回答时代之问、站稳人民立场和拓宽国际视野思维四个维度入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当今时代的“必答题”,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抓手。
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领域,在杨建新看来,生生不息的江南文脉是无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丰沃土壤,我们要以建设好哲学社会科学资源数据库和共享平台、打响“江南文脉论坛”品牌、开发数字电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文化新业态为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聆听时代声音,杨建新认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人文经济学、新质生产力等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向应用转化、应用对策研究向理论升华,培育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增长点和创新点。同时要站稳人民立场,做人民需要的学问,及时总结提炼基层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用好调查研究这项‘传家宝’,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结合多年工作实际,杨建新表示,市属高校应不断完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机制,加强高素质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担负起社科人才自主培养的时代使命,为探索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作出“无锡贡献”。
◆刘焕明:推动理论研究成果更好转化为政策措施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焕明,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研究和哲理阐释,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首席专家。他立足自身研究专长,先后走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宣讲百余场,传播普及百年党史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无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时代发展大潮中始终领风气之先,其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可谓基底深厚。”刘焕明表示,作为无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立足中国国情,扎根无锡大地,回望古今,放眼世界,认真总结无锡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中的新成就新经验新方案,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无锡大地上创造性实践结出硕果的深刻因由,同时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推动理论研究成果更好转化为政策措施、转化为实践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提供强劲智力支撑。
在刘焕明看来,无锡社会治理、基层党建、民营经济发展以及工商文化、运河文化、吴文化等,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他建议,无锡市整合马克思主义、中共党史党建、经济学等哲学社会学科力量,打造地方特色研究品牌;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智库作用,推动社科专家参与地方重大决策;以项目或重大文化工程为牵引,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重点支持和引育太湖文化名家、英才、优青等人才;编撰好《无锡史》,编写无锡运河文化丛书。
◆徐建:数字技术赋能,助力无锡文化产业转型发展
电影产业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数字化时代,元宇宙与数字经济的结合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徐建创办的墨境天合作为行业中的领军企业,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一支技术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团队,专注电影数字特效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运营。目前,其团队规模已发展到300人左右,拥有近百件自主知识产权,参与了近百部电影的视效制作,获得金像奖等多项业内权威奖项及提名。“墨境天合总部设立于无锡,在北京、成都设有制作基地。我们在技术创新和应用上持续发力,在写实数字生物和虚拟拍摄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成果,并在《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金刚川》《刺杀小说家》等多部热门视效影片中得到了实践应用。”徐建说,这些技术不仅为观众带来更加沉浸的观影体验,也为电影制作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技术手段。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文化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持续繁荣发展。”徐建说,无锡文化产业基础扎实,政策支持很“给力”,众多优秀的电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经在这里形成了聚集,他们在数字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创新能力,为此,无锡文化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上实现突破。“希望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并支持企业进行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将有助于企业实现提质增效、技术研发、拓展优质资源和引进先进技术等目标,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徐建说。
本报记者:韩玲、张月、石洪萍、姚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