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吴区两会上,晒出了2023年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成绩单。透过这一个个“硬核”数据可以看出,一年来,全区上下锚定“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目标,挑大梁、扛重任,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列,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强支撑增信心,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30亿元,增长5.8%以上,全市“经济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2.2亿元,总量居全省县市区第三、全市第一,税占比保持88.5%的高位、全市第一。
◆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500亿元,增长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贡献度全市第一。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4.62亿元,其中工业投资391.15亿元,增长6.4%。
◆实际使用外资总量全市第一;进出口总额约3550亿元,继续保持全市占比50%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5万元,人均GDP居全省县市区第一。
◆民营企业产值超亿元企业270家、超百亿元企业3家。
◆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家,是2022年的2.5倍。
深谋划实推进,产业实力显著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4.7%,较2022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达到3000亿元,居全市第一。
◆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家,实现全市零的突破,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蝉联全省区县第一。
◆新招引超亿元项目145个、总投资1087亿元,其中超100亿元项目2个。
◆152个省市区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00亿元、投资完成率114.3%,省重大项目开工率、省市重大项目投资完成总量全市第一,17个市级以上重大项目竣工投产。
谋创新提质效,动能转换加速推进
◆新引进科技企业2976家,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50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超1520家、年度新认定首次超过600家,全市第一。
◆7家企业上榜中国物联网“新物种”企业榜单,9家企业入围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入选数量占全市1/2。
◆新增上市企业3家。
◆引进高层次人才超3100人、全市第一,新增高技能人才超4100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入选数全市占比78%。
◆新增基金注册规模192.5亿元、增长150%,获批省科技金融创新试点。
◆科创载体运营面积超320万平方米。
谋改革促开放,内生动力有效激发
◆“两城四区”六大功能区总体规划落地,基本实现“功能区+街道”运行体制全覆盖。
◆明确打造五大集团十大公司,全面锻强国资国企核心竞争力。
◆全省率先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从“拿地即开工”到“竣工即投用”全链审批服务。
◆密集启动全球招商,开年即组织全市首个境外招商团外出招商,全年举办境外招商活动11场,新批协议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15个。
◆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项目23个、协议资金2.07亿美元,创近年新高。
强功能优品质,产城融合步伐加快
◆完成无锡太湖湾科创城、无锡新加坡科创城、无锡中欧产业创新区等重点地区城市设计。
◆太湖湾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暨交响音乐厅、伯渎河体育中心、伯渎河文化中心等重大设施加快推进。
◆京杭运河无锡段跨度最大桥梁——菱湖大桥建成通车,春达路、黄山路等7条道路顺利竣工。
◆改造安置房小区6个、180万平方米,加装电梯42台。
◆打造“席地而坐”城市客厅24处,新改建公厕20座,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478个,新改建公园游园15个,新增绿地46公顷。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_2.5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改善幅度均位居全市前列。完成涉磷企业规范化整治1033家、入河(湖)排污口整治357个,改造管网12公里,完成太科城片区全域水生态修复工程,国省考重点断面优Ⅲ比例100%。
惠民生增福祉,公共服务持续改善
◆大桥清晏校区、金桥鸿山校区开办,锡师附小空港校区合作签约,新增“锡教名家”等高层次教师9人。
◆鸿山医院、区中医医院新址启用,创成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省级社区医院1个,获评省健康区。
◆打造全市首个“适老生活体验馆”“智慧餐厅”。
◆打造全市首个园区托育点,每千人托位数提前实现“十四五”目标。
◆文体惠民精彩纷呈,精心筹办“白玉兰”文化惠民演出工程、“玉飞凤”精品文艺创作展等文化活动,举办无锡交响乐团首演暨新年音乐会,荣获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区。
◆鸿山墓群本体保护展示工程获评全省唯一“中国文物保护示范工程”,完成钱穆钱伟长故居活化利用工程。
◆举办全区第八届运动会,赛事规模、参与人数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