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两会时刻

加码新质生产力 奔向“星辰大海”

  巨型火箭昂首向天志在苍穹,太湖实验室抢占深海装备技术制高点,大院强所孵化高科技企业“前沿阵容”……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之路上,无锡正全力奔跑。

  用形成新质生产力讲好硬道理!昨天,在委员们热议的会场,在代表们报到的现场,他们不仅为无锡创新发展的累累硕果而倍感振奋,也就无锡如何厚植新质生产力进行智慧碰撞,形成共鸣:携手逐梦“星辰大海”!

  “无锡印记”何以再增?

  近日,“引力一号”火箭的一飞冲天在中国航天事业上增添了一笔“无锡印记”,其研制企业东方空间的航天动力总部项目去年签约落户梁溪区,使该区正在大力发展的空天科技产业实力倍增。周子川代表表示,梁溪区正紧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围绕“六大特色经济”和十个产业生态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集群,打造未来产业矩阵,厚植产业强区新动能,大力引进链主企业、专精特新、“隐形冠军”,持续推动空天科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链成群、蓄能成势。周子川说,梁溪区通过打造“一只基金、一套专班、一片特色园区、一份配套政策、一批成熟企业”,全力补足资源要素,落地智能算力、光电芯片、卫星实验等公共平台,落实产业专项基金、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全链资金保障,以“数据、算力、算法”为核心强化要素供给、推进数字化转型,助力企业敢闯敢试、干出一片天地。

  “无锡要厚植新质生产力,要建设好、应用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大平台开展高水平、有组织的科研。”谈及如何厚植新质生产力,始终奋战在科技一线的何春荣代表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过去一年,太湖实验室条件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深海装备无锡研发基地二期工程开工,全球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在江阴开工,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揭牌成立,初步建成世界集成规模最大的船舶与海洋装备总体性能试验设施群。“我们将通过太湖实验室,围绕海洋强国战略,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抢占深海装备技术制高点。”何春荣说。

  “硬核支撑”何以夯实?

  “上天下海”的新质生产力从何而来?各大科技创新平台无疑是孵化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也是夯实无锡创新发展的“硬核支撑”。顾敏委员观察到,当下无锡的科创平台标准化服务和系统化管理体系仍有一些不足,科创扶持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她建议调整对科创载体的评价考核方式,提高对孵化服务能力的关注度,适当减少对科创载体的直接补贴,加大对孵化产出成果的奖励力度。同时,鼓励科创载体集成社会资源,建好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技术服务四大平台,全面提升服务效能,更好推动在孵企业产出新质生产力。

  报到时,王立成代表带来了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最新好消息:2024年伊始,黎曼机器人公司正式迁入研究院研发大楼,开展机器人化智能装配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才能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作为创新之城的无锡,要进一步抓住机遇,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力争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窗口城市。”王立成代表认为,“大院强所”肩负创新驱动使命,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加速跑,让前沿科技更“接地气”,助力无锡产业转型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研究院将始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使命,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更多行业领先的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无锡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王立成说。

  “梦和理想”何以实现?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中,人才是关键。“我们要增强‘向新而行’‘向高而攀’的前瞻性和敏锐性,加快培养科技创新前沿领域、自贸区等国际化平台与科技服务关键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紧缺人才。”瞿立新委员建议,我市应针对“465”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急需的各类研发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专业性、综合性管理服务人才,定期开展紧缺人才适配性调查评价,动态更新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清单,前瞻谋划人才培养计划,尤其要着眼新职业、新岗位、新人才,构建匹配无锡重大产业发展战略的紧缺人才供给体系。

  徐新宇委员提议,无锡要减少本土培养人才资源外流,精准施策提升本地高校学子“留锡”意愿,让无锡真正成为人才追逐“梦和理想”的圆梦之地、寻得“诗和远方”的幸福之城。为此,一方面要依托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打造多元化、多业态、多节点的魅力无锡,强化“锡引力”,同时打破条件梗阻,优化人才招引、生活保障等政策,突出“锡周到”;另一方面要适度提高留锡学子的薪酬待遇,针对性设立、分梯度发放城市建设专项奖励金,体现“锡真诚”,并通过加强与锡城高校学子的良好互动,培养他们的城市情结,形成“锡相应”。

  锡报微评

  期待“新”花怒放

  新质生产力,如何加快形成?毫无意外成为热议话题。新质生产力的“新”源自科技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和内生动力的生产力。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推动科技强、企业强,进而促进产业强、经济强。可以看到,各方正协同发力,共同期待、合力促发“新”花怒放。

  促发“新”花怒放,要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贡献直接力量。生产力跃迁主要力量在企业。无锡实体经济基础好,提升企业和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是企业转型发展、产业提档升级所需,也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所需。目前,无锡无论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还是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较以往均有明显增加。新的发展阶段,应该通过政策激励、服务优化等举措,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和实验室建设,特别是支持“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打通产业链痛点堵点,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创新动能。

  促发“新”花怒放,要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包括战略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对无锡而言,要用好“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擦亮“无比爱才,锡望您来”引才名片,既要招引培育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等“塔尖”科技人才,也要壮大包括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在内的“塔基”人才,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热词速递

  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

  创新驱动已成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邢奕委员认为,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意味着要呼吁各方主体、多方资源共同营建并完善一个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要在政策法规、平台建设、产学研协、人才培养、金融支持等多方面协同融合,倡导敢于创新、精益专注、不怕失败的精神,营造崇尚科技创新但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他认为,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将让投身科创的奋斗者在创新路上知道自己有同行、有助力,会以更饱满的热忱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提升科创载体赋能服务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做优、做强、做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利于引新苗、育小苗,关乎科创企业的全周期生长。”陆炳兴代表建议科创载体大力提升服务水平,通过“赋能经济”模式,满足企业创新发展需求。要更专业,包括工作人员、服务方式更专业,提高科创载体管理类从业人员中专业培训人员、创业导师人数占比,大力引进高水平管理人才;要整合资源,全程跟踪企业发展,满足他们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同时搭建一个开放、共享、共赢的生态圈,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配套服务。

  热点聚焦

  新赛道上加速挺进

  新技术、新场景、新产业、新赛道……一个“新”字,点出我市积极推进未来产业布局、纵深挺进关键技术攻关的题中之义,也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关键点之一。哪些新场景无锡已具备突破的潜力?哪些新赛道应当集中资源去抢占?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

  培育生物制造、生命科学等未来赛道,是关注的热点。“合成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与前沿技术,已经受到各个省市的高度重视”,康振委员认为,无锡应加快合成生物学产业布局,加快与国内合成生物学优势高校尤其是江南大学合成生物学优势学院相关研究团队开展战略性、系统性合作,推动 “0—10”的实验室技术走向产业化“10—100”,加快无锡合成生物与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培育更多终端产品和品牌,提升无锡生物经济发展水平。

  “要想实现前瞻技术‘从0到1’的突破,既需要载体空间的支撑,也需要全程服务的助力,同时还离不开产业生态圈的协同效应。”在匡宏代表看来,未来产业技术的成果转化落地需要提供足量的资源储备。他告诉记者,无锡高新区近期启动了“5+N”未来产业布局,其中包括细胞基因合成生物产业。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三期正在重点打造无锡合成生物产业园,与江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深度合作,共建无锡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研究院、北大未来技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无锡创新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从载体、服务、环境等各方面助力未来生命健康产业取得革命性技术突破。

  “节能环保从产业内涵到生产关系都开始发生颠覆性变化,该产业极有可能成为从低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跃迁、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进阶,最终实现整体重构的标志性产业。”邵焜琨委员观察到,随着“双碳”目标积极稳步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相关产业迎来了迭代升级的重大机遇。他建议,要探索构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市场为需求导向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全球视野渠道的高能级专业科创载体,培育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作为我市“465”现代产业集群重点未来产业之一,氢能产业的发展受到不少与会者的关注,王鑫委员便是其中一位。他认为,无锡在氢能源产业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博世、威孚、先导等一批企业的相关产品已在全国市场上拓展了竞争力,无锡本地的氢能基建也为该行业提供了实验场地和实践经验,然而在产业长期规划、行业领军企业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他建议,应尽快制订氢能源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出台招商引资政策,引入氢能源产业制造、储运、应用方面的大型优质企业,特别是氢能源整车企业,打造完整的氢能源产业集群,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

  本版撰稿:朱冬娅、崔欣润、韩玲、裘培兴、石洪萍    本版摄影:宗晓东、高孝文、敖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