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玲
“漫编室被很多漫迷认为是漫画引进出版中的品质‘天花板’,无论是选题、用纸、油墨还是装帧。这或许与它背后的‘读库’有关。”一位无锡读者告诉记者,他是《读库》最早的忠实追随者之一,基本上每期必买,每两个月就盼着收到那本朴素的书。浅灰色封面上,简单色块中印着楷体的“读库”二字及日期,没有其他多余装饰,这种极简的设计风格在一开始就打动了他。去年,在无锡清名桥畔,读库开出了它的首家实体书店。上周六,读库漫编室分享会在无锡举行,著名出版人、读库主编张立宪来到现场,与无锡读者畅谈关于阅读的故事。
关于阅读
“我喜欢编书,我就是要干这个。”张立宪说,18年前他就觉得,得用自己掌握的那一点点出版和传播规律,展现出书籍更好的样子。他说,出版行业最大的收获在于“安全感”。“当一种威胁随时可能到来的时候,如何对冲这种危险?做书,是能让我们在未来见到任何人都会感到放松、熟悉和信任的方式。”在他看来,阅读应该是与这个时代相处的主要方式之一。
不管内容怎么变化,老老实实把一本书做好,做出一本书该有的样子,是张立宪一直以来的准则。从构思,然后组稿、编辑,从敲定纸张、开本、版式、装帧设计,到印刷、宣传、发行,张立宪可以说是事必躬亲。同时,还要将自己的时间分三份,其中一份是认认真真做编辑,另两份是学习、逛书店看书。
在出版工作中,张立宪觉得自己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有亲和力。“编辑说到底是一个服务行业,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不是内容,不是书稿,而是人。所以我认为交际非常重要。《读库》办了十几年,仅凭我一个人的资源是不够的。我的精力和眼力都是有限的,靠什么呢,靠的是一个开放的、源源不断的输入内容的机制。”对于张立宪来说,在《读库》高度人格化的面貌背后,是其良性的生态环境。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感到了生存的压力,同时,碎片化阅读亦成为快节奏生活中的一种大众阅读趋势。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以精度和深度为标杆的纸质出版物《读库》,却活得颇为滋润。张立宪说,自己并不是排斥、抗拒电子化的出版人,也一直非常关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但最简单的文字所构建的精神世界,释放出巨大的张力,就算有一天人类社会发展到VR时代,也依旧需要文字带来的阅读体验。
关于读者
《读库》尤其是漫编室的读者中,年轻的“80后”“90后”乃至“00后”占了大多数。张立宪说,自己这代人,把读书当作是最有生活品质的象征。“读书人”的标签,足以让他抵挡住各种价值判断。时至今日,读书已经变成如同呼吸、饮食一样简单、自然的事情,已经不需要再刻意强调自己有多喜欢读书了。于是,“读书人”这个概念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们只要成为一个读书的人就行了。”张立宪说。
正如书架是个人精神世界具象化的展现和延伸,一个人读的书,亦可以成为其人格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而读书的时机、读书的先后顺序、读书时的心情,也如同化学变化一般,与每个读书人产生微妙的关系。“直到忽然有一天,因为某个人无意间提及一本书,便把你击中、打倒、满地转圈,以至于觉得可以和他无话不谈。这便是读书的魅力所在。”张立宪说。
关于漫画
看漫画似乎有不务正业的感觉,但是看漫画能与年轻人更有共鸣,看漫画的年轻人会更加生机勃勃。张立宪说,当下很多不怎么读书的年轻人,他们的人格养成靠的是玩游戏、追剧。这种养成方式,可以让人变成一个很好、很可爱的人,但不能成为一个很深刻、很专业的人。要想成为后者,看书是唯一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