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2024省两会特别报道

点燃创新“强引擎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抢先机

  省人大代表、惠山区区长 程松

  省人大代表、市交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 刘玉海

  省人大代表、江阴贝瑞森生化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顾铭

  省人大代表、滨湖区区长 李平

  省政协委员、江苏金卫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唐冠玉

  省政协委员、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匡华

  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扎实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无锡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从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时的讲话,省长许昆林所作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感受到了强烈的“创新力量”。省两会期间,无锡代表、委员们围绕“科技自立自强”畅谈热议,既为过去一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新进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点赞,也为新一年的创新发展激荡智慧。

  如何更好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如何打通产业科技创新中的堵点、卡点?在营造良好环境的过程中,还要加入哪些利好要素?一些代表委员结合实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比如增设“中间人”,加快研发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步伐;比如强力植入新技术,加大数智赋能产业的力度;比如创新金融、人才、教育等相关资源的支持方式等等。畅谈热议之中更显信心、决心和底气:深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点燃创新“强引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无锡要抢占先机!

  发挥独特创新优势,全力以赴“强产业”

  “去年10月20日,省委书记信长星到惠山区调研华中科大无锡研究院,就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程松代表说,“听了省政府工作报告,惠山将更加扎实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全力以赴‘强产业’。”

  程松提出,惠山将坚持总量集聚与结构升级并举,提高质量与提升效益并重,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首先要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产业集群。”程松分析说,结合发展实际,惠山将强化“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园区”发展,依托13个制造业产业特色专业园区,高标准建好“三新四强”现代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在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商业航天、氢能与储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上超前布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惠山拥有以华中科大无锡研究院、天津大学无锡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和一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国家级众创空间,在发展创新型经济上有独特的优势。”程松说,只有厚植创新土壤,才能增强创新能力,惠山将进一步优化载体,推进创新创业载体提档升级,积极引进和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程松认为,当前惠山发展的最大制约,就是空间、土地资源要素紧缺。“惠山将深挖潜在增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强化‘以亩均论英雄’导向,按照形态变新、隐患消除、产业升级的思路,深化低效用地、低效企业整治,推动传统产业腾笼换鸟。”程松说,在提升改造上破局,实施老旧厂房升级改造,探索一二三级联动开发模式,科学稳步推进改造项目,确保“十四五”期间连片区提升取得实质性成效。

  “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争先进位,努力用‘高质量、高水平、高品质’的工作成效,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更多惠山贡献。”程松表示。

  数智赋能交通产业,在新质生产力上加快蓄势  

  “省两会为我们注入了奋进前行的动能,面对新产业、新消费、新模式,更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激发传统业态内生动力,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大势能。”刘玉海代表表示,下一阶段,市交通集团将聚焦大交通产业链核心区域、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强化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做强做优做大大交通产业链。

  “聚焦深化协同创新,延伸低空经济产业链。”刘玉海表示,今后,市交通集团将继续聚力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无锡丁蜀机场运营和海星飞机研发制造,探索由单一整机制造商向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民用航空研发和生产一级供应商转型,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行业顶尖企业广泛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影响力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奋力推动我省低空经济率先成形成势。

  “进一步强化数智赋能,放大数字经济增长极。”刘玉海介绍,作为无锡市的车联网建设运营主体,市交通集团积极布局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新赛道,目前已经基本实现智驾平台搭建、城市交通大脑协同应用场景建设、车联网产业园合作、无人小巴常态化运营、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运营等,将科技创新的活力转化为产业攀高的动力。

  下阶段,市交通集团将紧紧围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要求,全面融入江苏“数实融合第一省”建设,重点布局“四核一园一中心”(即智能网联应用、无人自动驾驶、新能源车联网服务、L4级整车产线、车联网特色产业园、智驾服务中心)的总体业务发展战略,推动车联网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为我省提升交通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服务水平作出积极贡献。

  创造更优营商环境,让企业躺在“糖盒”里搞创新

  “省两会提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让我们再次强烈感受:要坚持原研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顾铭代表看来,新质生产力不是趋同的生产力,它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力,“科技和创新只有快速转化为产品和产业,才能促进新质生产力。”

  据介绍,目前国内数千家研发型生物技术企业中,进入临床阶段产品管线的企业有近千家。顾铭说,这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技术开发能力,是医药行业中富集了科技创新的群体,“医药创新门槛高,周期非常长,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融资便成了企业生存的生命线。期待政府可以给予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更大的支持,创造更优营商环境,让企业躺在‘糖盒’里面搞创新。”

  回归做药的本质,归根到底还是要搞创新。在顾铭看来,“许可交易”是一个非常优质的商业模式,基于知识产权和临床前及临床数据,许可受让企业商业开发,这个商业模式是国际上已使用的,国际排名前20的顶级药企,至少有65%的获批药品来自许可交易,“经过20多年的创新研发积累,中国药企基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创新‘走出去’,就能从创新端快速实现收入和盈利。”

  坚持原研创新,贝瑞森一直在“新路”上探索。企业与瑞典团队用最深刻的股权合作方式合作,所有研发思路成果归属公司,确保发明的源头和原研能力能落地在中国。顾铭透露,把创新药作为企业发展首要目标的同时,他们还把化妆品和医疗器械新原料许可交易作为重要补充,目前,公司正在接洽跟葛兰素史克和强生的快消品公司开展许可交易的前期沟通,“先成为合格企业,再努力追求卓越。”

  打好山水科创牌,为创新创业提供“阳光雨露”

  “滨湖将重点打好‘山水科创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李平代表说,新的一年,滨湖将更加扎实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为江苏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滨湖力量。

  将科教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2023年滨湖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6%、保持无锡最高。创新主体“增”的势头日渐强劲,有效高企数达740家、净增79家,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创历史新高。此外,光子芯谷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太湖实验室海洋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香港城市大学无锡先进纳米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成功揭牌。

  李平表示,蹄疾步稳走好“科创路”,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将从内育外引、产研融合、推陈出新和多措并举等四个方面发力。在内育外引上,加速形成“雁阵式”企业集群,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引导企业朝“专精特新”发展、向“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迈进。在推动产研融合上,聚力打造“现象级”院所经济,规划建设“山水东路科创谷”,“一所一策”释放大院大所潜能,服务推进民用航空电子系统、船舶动力电力试验基地等院所关联项目建设。在推陈出新上,着力建设“高能级”载体平台,统筹推进工业园区“六抓六促”和“工业上楼”,启动打造10个特色产业园区,加快清华无锡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东南大学微纳系统国际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滨湖转化产业化。同时坚持多措并举,持续构建“最舒心”创新环境,落细落实“企业落地、部门报到”服务机制,迭代升级太湖湾科创带产业政策,设立天使投资子基金,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青年人才驿站建设,为企业和人才在滨湖创新创业提供充足“阳光雨露”。

  走出“舒适圈”,创新练就“独门绝技”

  “作为企业界人士,觉得更有信心了。”唐冠玉委员聆听省政府工作报告后振奋地说,“企业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民营企业抓住国家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应转尽转、能转快转,无疑是又一次发展的机会。”以科技创新谋转型,是唐冠玉多年来的实践。金卫星公司曾是传统的印染企业,面对转型或搬迁的选择,企业最终决定主动走出“舒适圈”换道超车,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实干行动,跑上新能源新赛道,携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卢强团队,成立院士工作站,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化大规模非补燃式空气压缩储能发电系统。企业还积极投身教育事业,携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成立了无锡市匡园双语学校。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民营企业尽管面临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许多困难挑战,但同时也有许多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唐冠玉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企业重任在肩。”这次参加省两会前,他在调研中发现,专精特新企业在每一个细分行业当中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科技创新的意识不但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同时获得了订单,人才的作用非常重要。“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而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建设将带领民营企业发展进入新境界。”

  “更加扎实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是企业新一年的重要责任。”唐冠玉说,近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文件,这是一个好政策,期待落地落细、落出成效,“企业将以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点燃创新‘强引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多些“中间人”,让成果从实验室快步走向生产线

  “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有着更好的科研氛围和工作环境,我们要自觉担负起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积极发挥首创精神,助力科技创新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跃升。”说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匡华委员的语气中充满自信。她相信,科技工作者只要坚定信念扎实苦干,必能以更强劲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敢闯、敢试、敢首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给了匡华勇闯科技“无人区”的底气。她带领团队独辟蹊径,从不对称性、纳米尺度着手,探索无机纳米颗粒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开辟创新药物研发的新方向,取得了可喜的科研创新成果。依托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资源和条件,匡华团队创建了食品安全用抗体资源库,研发的系列食品风险物质检测抗体很快实现了量产应用,将以往需要依赖大型进口仪器开展的实验室检测简化成低成本的现场快速检测,大大扩展了检测的覆盖面。

  在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过程中,匡华观察到,目前,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产出的发明专利和技术专利,有一些还“躺”在实验室里或者仅在学术期刊上露过脸,没有真正走进产业技术创新的链条。她建议要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让具有创新实力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好了解企业所需,同时加快建设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的专业平台,聚集一批了解政策、技术、市场的专业人员,定期开展企业技术攻关招投标工作。“发挥好专业平台‘中间人’的角色,释放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让科技工作者可以潜心做研究,更好助力地方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匡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