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2024省两会特别报道

夯实经济“压舱石”,在强链补链延链中展工商名城风采

  省政协委员、红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 周海江

  省人大代表、双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缪文彬

  省政协委员、无锡日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骏

  省人大代表、锡山区区长 顾文浩

  省人大代表、新吴区区长  章金伟

  省人大代表、雪浪工业软件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王峰

  要更加扎实地推进强链补链延链,让更多“生力军”成为撑起制造强省的中坚力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时的讲话、省长许昆林所作的省政府工作报告里鲜明的指向,激起了在南京参加省两会的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的共鸣。

  从经济大市的地位和使命出发,如何向新向实,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稳定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真正挑起大梁?在省两会现场,无锡代表委员们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直陈建议、贡献良策,智慧碰撞中形成共识:要在主动“立”、坚决“破”的生动实践中,夯实经济“压舱石”,在强链补链延链中展现新时代工商名城风采,在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作出经济大市应有贡献。

  弘扬企业家精神 激发经济发展最强驱动力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于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更在于企业家精神。因为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最强驱动力。”周海江委员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广大企业家要进一步激发这一发展原动力,形成自驱力,从而更加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真正做到敢闯、敢为、敢干、敢首创,为江苏“走在前、做示范”贡献力量。

  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世界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挑战越大,越是要弘扬、激发企业家精神,要把企业家精神深深地刻在企业家们的血液里,形成强大的自我驱动发展的能力。”周海江提出,激发企业家精神,还需要企业家主动作为,积极从科技产品差异化、自主品牌、自主资本、“一带一路”、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等方方面面寻找机遇,加快自身发展。

  2023年红豆集团通过推进“三自六化”进一步加快企业提质增效,国际化、高端化、数智化突飞猛进,有力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发展。集团全年申请专利337件,累计申报专利超过5000件,纳税同比增长4.18亿元。其中,集团在柬埔寨主导开发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已成为“一带一路”样板园区,2023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33.62亿美元,同比增长34.86%,占柬埔寨进出口贸易总额约7.18%,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民众的“金饭碗”。

  周海江表示,2024年是红豆资产收益率提升年,集团将通过贯穿全年的目标管理、新项目加快达产、品牌加速形成规模化效益、跨境电商加速推进等,不断加快集团转型升级;通过加大科技新品的研发、智能化提高效率等不断提高资产收益率,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抱团出海参与全球化竞争 培育世界级新能源产业集群

  “省政府工作报告绘就了‘强富美高’新的生动图景,双良是经历者、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奋斗者。”缪文彬代表表示,秉持新发展理念,双良不断转型升级,开创了新老联动、数智赋能、创新融合的新局面,未来也要持续坚守实业、精耕主业,践行“双碳”承诺,为江苏经济发展贡献企业力量。

  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产业,在江苏已形成集群效应。“低碳转型时代大势下,江苏作为全国创新先锋,加快发展并完善清洁能源产业链,培育世界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提升国际竞争力,大有可为。”缪文彬建议,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关键装备制造以及节能减碳装备技术,对外输出零碳整体解决方案,鼓励企业从“配套型”向“成套型、智能化和模块化”方向转变,从而提升地区新能源产业集群的整体附加值和竞争力。

  当下,“出海”已成为省内不少新能源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必然选择。“可以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央企国企牵头,‘链主’企业带队的形式,实现‘抱团出海’,共同拓宽海外市场,加快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目标的实现。”缪文彬说,基于出海和应对贸易壁垒的迫切需要,还要大力推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加快对接国际体系,推进国际互认工作,提升江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双良也将深化国际化战略,布局三年完成百亿海外增长的阶段性目标。

  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双良也全力构建合作生态,包括创新合作生态、人才合作生态、产业链合作生态等,有效提升新质生产力,增强差异化竞争力。缪文彬透露,双良还将以零碳数字工厂打造为契机,全面利用智能制造提升生产效能,以AI技术推动产品的智能化研发,企业的数智化平台将围绕大模型的基础底座,开展适配产业的小模型研发,打造更多的数智化样板。

  选准赛道持续突破 发挥专精特新“尖兵”作用

  今年省两会上,省委书记信长星提出要更加扎实地推进强链补链延链,一体实施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行动”。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日联科技专注于X射线全产业链技术研究,为筑强产业链关键环节作出了贡献。刘骏委员表示,日联经过10年持续研发,攻克了射线物理关键技术,在核心零部件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封闭式热阴极微焦点X射线源并实现产业化应用。这项成果解决了国内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新能源电池等精密检测领域的核心技术问题,日联科技也成为全球第三家、国内首家拥有此项技术的“领跑者”,成功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空白。

  未来,公司会专注在X射线领域并持续创新发展,把资金投向核心技术产业化,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力争将自身打造为民营企业攻克关键技术的样板。同时还会紧跟国家战略,在长江经济带加大布局力度,持续深耕X射线检测产品的应用领域,解决国内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新能源电池等高端制造行业的产能桎梏,努力让公司成为全球X射线检测领域的龙头企业。

  刘骏表示,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各自的特点,企业在众多的市场需求面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选好自己的赛道,在产业链缺失的环节上发力、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发力。作为无锡的专精特新企业联盟的理事长,他将在会后积极地传递省两会精神,团结广大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在创新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真正发挥专精特新企业的“尖兵”作用。

  坚守制造业基本盘 以“新制造”“新业态”催生新质生产力

  “新的一年,锡山将聚焦实体经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现代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提升、‘智改数转网联’,加快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顾文浩代表说,锡山将深入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结合省“1650”产业体系、市“465”产业集群建设,持续推进“产业集群+特色专业园区”建设,加大“链主”企业引育力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持续推动优势产业强链、短板产业补链、新兴产业延链,着力构建群链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全年力争完成“四新四强”集群营收规模超2200亿元,持续提升21个特色专业园区功能配置,新创建市级特色产业园区2个以上。

  锡山将统筹发展“传统新兴未来”产业,进一步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以“新制造”“新业态”催生新质生产力。始终把制造业作为必须坚守的基本盘,“一群一策”推动“四强”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向技术工艺高峰攀登,把电动车产业打造成锡山的优势地标产业,争创国家级电动车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2.5%,全面打响宛山湖“长三角新能源湖区”品牌,打造锡山新能源产业地标;加快推进未来产业培育,瞄准氢能与新型储能、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等前沿风口,制定出台未来产业专项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及配套政策,加快培育新产业、激发新动能。

  锡山将更加注重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促进数实深度融合,积极引导电动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优势领域企业加快“智改数转网联”,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画像诊断”全覆盖,创建市级以上智能制造标杆160个。

  外企民企双轮驱动 产业提质、创新赋能两手齐抓

  作为无锡经济“压舱石”的高新区(新吴区),新的一年在产业发展上将如何展现新作为?章金伟代表表示,无锡高新区将坚持“产业强区”不动摇,重点围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一手抓产业提质,一手抓创新赋能。

  落实新型工业化建设要求,今年无锡高新区将大力引进数据、技术和制度创新等更多异质性资源,让“6+2+x”现代产业集群更有竞争力。章金伟说,一方面以“链主”企业为带动,支持硬科技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平台型企业竞相发展,今年全区要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50家、市级以上“三类企业”30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50家。另一方面聚焦新质生产力锻造,发力化合物半导体和先进封测、细胞基因和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同时,进一步调优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年内新增服务业重点企业150家以上。加速汇聚国字号、省字号创新平台,全年新建、投用新型科创载体各100万平方米,持续为产业赋能。

  作为无锡开放型经济的主阵地、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无锡高新区将继续坚定不移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把外资作为重要支撑力量,一如既往为外资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全要素保障,鼓励外企利润再投资,开拓更多股权投资、QFLP基金等外资新业态,确保实际使用外资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同时,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全面落实“民营经济31条”等政策,在科技创新、数字赋能、融资增信、要素供给、法治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其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通过外企、民企双轮驱动,稳住全区产业大盘。”章金伟表示。

  大力开发数字新“工具” 占据数字经济时代先机

  省两会上,省委书记信长星在讲话中提到要更加扎实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研发计划,着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结合企业正在做的探索来看,王峰代表认为,新质生产力包括新的劳动工具,在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劳动工具一个是人工智能AI和大模型技术,另一个就是新型的工业软件。“这两个工具作用到新型劳动对象,比如工业数据和高端装备,就能形成新的生产力和场景应用。”

  为了推动AI应用扁平化,降低人工智能部署门槛,助力企业方便快捷地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和沉淀知识,并赋能企业和业务发展,王峰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面向工业场景推进大模型技术攻关。梳理面向工业场景应用的大模型共性技术问题,聚焦安全性、可靠性、实时性等方面,鼓励专业领域的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开展攻关,通过大模型工业数据集扩充、典型工业场景规则集构建、模型训练算法优化等方式,加强国内大模型的技术研发,推进大模型工业应用能力的提升。二是要打造具备智能算力调度平台、产业数据协同平台的工业知识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规模化的大模型工业数据资源池,为企业提供多元算力适配服务、工具软件开放服务、数据智能匹配服务和研发创新协同服务。

  王峰表示,长三角区域汇聚了国家许多战略科技力量,具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推进行业大模型应用落地已是大势所趋,“无锡要紧抓这一轮机遇,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目标,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算力、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发展,占据数字经济时代先机。”

  本版撰稿 尹 晖 杨明洁 唐芸芸 高 飞 祝雯隽

  本版摄影 宦 玮 朱吉鹏 李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