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临近春节,“惊喜经济”盲盒消费开始升温,信息不透明、有“三无”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随之凸显。日前,根据近期盲盒消费问卷调查结果,市消保委提示:经营者销售盲盒当规范、消费者购买盲盒勿盲目。
在相同的盒子中放置不同的商品,消费者事先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哪一款,但有一定概率能够抽到自己心仪的商品,正是这种类似于抽奖的营销策略,盲盒极易刺激消费者购买的欲望。近期,围绕消费者消费原因、消费体验,商品质量和消费维权情况等,市消保委综合收到的8949份有效问卷,发现在购买盲盒的过程中,消费者们并不十分顺心。
满意度较低,需多次购买才能买到心仪产品,是消费者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近四成的消费者表示需要4次—5次能够买到心仪的产品,近10%的消费者则需要11次—20次才能购买到。尤其是年轻群体,十分容易为盲盒“上瘾”,部分商家的过度营销行为也为盲盒持续升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商品信息公示不规范、盲盒产品质量难保障,也是高频发生的问题。近五成的消费者遇到过山寨产品、“三无”产品、二次销售产品,有的有明显划痕、掉漆、污渍等质量瑕疵。
“一货难退”现象则普遍存在,调查发现有73.19%的消费者申请过盲盒消费售后服务。其中商家拒绝换货的问题占比最高,且没有售后补偿统一标准。有消费者反映一些商家“店大欺客”,消费者遇到质量问题只换不退,售后效率低下,对消费者的问题一直拖延处理。“如果经营者产品本身并没有过硬的竞争力,只想着蹭盲盒的营销热度当作是‘清库存’的工具,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市消保委负责人表示。
盲盒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消费者无法提前知晓内部商品信息,但并不代表消费者要为这种隐蔽性买单。据了解,去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从多个角度对盲盒的市场销售进行规范,就是要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安全权等合法权益。市消保委负责人表示,商家应规范营销手段、完善售后服务,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及时改进产品和服务,增强消费者的满意度。消费者在选购盲盒时,则应从实际需求出发,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调节对盲盒的期待值,理性消费、量力而行,避免“上瘾”。同时,还应注意索要和留存发票等购物票据作为事后维权凭证。(周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