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纵横

多国看重“主权人工智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不平衡可能导致新的不平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于5日和6日召开全球人工智能伦理论坛,重要议题包括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平等、多样性等。过去一年多来,各国竞相研发本地语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背后是对数字主权领域的深层考量。

  美国OpenAI公司研发的英文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在2022年底横空出世后,多国研究人员纷纷跟进“大语言模型”技术,在全球多地形成了开发本地语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热潮。从不同语种产品相继问世可以看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巨大影响正在全球范围逐渐显现,“主权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也在各国日益凸显。

  “主权人工智能”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爆火后被频繁提及的概念,大致指国家支持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用符合本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等的数据训练大模型,支持本地产品形成生态系统等。

  美国芯片企业英伟达表示将支持各国发展主权人工智能。“人们意识到不能把自己国家的知识、文化提供给其他人,再(由这些人)把人工智能卖回给他们。”英伟达公司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日前谈及“主权人工智能”时说。

  而这反映了各国发展主权人工智能的一大问题。当前美国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如果他国要跟上潮流就必须采用美国产品,这可能导致后续发展受制于人。不止硬件芯片,在软件方面,全球许多大模型也是“套壳”美国的开源软件。比如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机构去年12月公布的日语大模型Swallow,就是以美国“元”公司的Llama 2大模型为基础。

  德国数据分析专家米娜·赛义泽表示:“多数人工智能的语言模型都使用英语,大部分供应商都来自美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很多人工智能技术都依赖于美国供应商,在这一领域完全不独立。”

  全球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发展不平衡,可能导致新的不平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今年年初在达沃斯论坛上说:“我们需要通过系统性努力增加人工智能的可及性,这样发展中经济体才能从其巨大潜力中受益。我们需要弥合数字鸿沟,而不是加深数字鸿沟。”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工委会主任陈小平指出,大量数据分析表明,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数字鸿沟在不断加深,很多人担心不同语种的大模型之间也会产生类似后果。对于人工智能时代产生的新问题,需要用高质量发展等新观点来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才能有效保证和提升全社会、全人类的福祉。

  (据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