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多,司机王师傅驾驶着一辆垃圾收运车,经过两道密封门后,将从堰桥街道几个小区收运来的约两吨厨余垃圾倒入卸料池,这是记者日前在惠联餐厨废弃物处置扩建项目卸料车间看到的一幕。该项目是无锡市第一座大规模集中处置居民小区厨余垃圾的终端设施,在春节前已启动带料调试,通过资源化处置来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无锡惠联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敏说,随着餐饮业的发展和生活垃圾分类的推进,餐厨垃圾处理需求与日俱增。目前稳定运行中的惠联一期项目是将厨余垃圾归到易腐垃圾中处置的,而扩建项目将新增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600吨,餐饮垃圾日处理能力也将达到125吨。
厨余垃圾进入料仓后,首先进行预处理。在预处理车间,4条长形的螺旋输送机十分“吸睛”。“我们称之为‘蛟龙’,也是4条垃圾线。”只见,厨余垃圾经输送后进入破碎机破碎,再由大物质分选机将垃圾中的杂物和有机质分离。像茭白壳、甘蔗皮这些东西就作为杂物送去电厂焚烧,而烂蔬菜、水果皮这些有机质会被打成浆液,进入厌氧发酵系统。
厂房外,3座容量各达1.2万立方米的厌氧发酵罐高高矗立,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往里面投放不同的菌种。“扩建项目最大的优点便是提升了资源化水平,减少了原生垃圾焚烧量。”陈敏说,厌氧产生的沼气可送入垃圾电厂焚烧发电,提取出来的油脂既可以生产增塑剂、日化洗涤产品,也可以作为生物柴油、航空煤油的原料,产生的污水经处理后纳管排放。资源化的同时,也杜绝了“地沟油”“潲水猪”等对健康的潜在威胁,确保食品安全。
处置这些“泔脚水”,对周边环境影响大不大?谈起项目的科技“含量”,陈敏一脸自豪。她表示,污水处理系统创新采用高效节能的低碳高效脱氮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可降低电耗50%、碳源消耗40%,有效助力碳减排;除臭系统采用点源除臭和空间除臭等多重气体收集方式,气体排放标准也比一期项目大大提高。另外,先进的传感和数字孪生技术能实现处置全过程的实时监控,达到“智慧餐厨处置”建设目标。
如今,扩建项目已进入带料调试期,陈敏也是一刻不得闲。每天,她都要巡检各种设备设施,不断调整参数,连一颗螺丝都不能放过。有时,运来的餐厨垃圾太干,在挤压机里容易“卡壳”,就要把参数往小了调,让机器不要挤压得太紧,方便垃圾自动掉落。“调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保证项目最终能‘丝滑’运行”。
带料调试期间,陈敏发现,无锡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后,收运来的厨余垃圾经过源头的分类,比原先不分类时含有的杂质少,这有利于项目运行的稳定性。“不过,相比上海、北京等地,无锡的垃圾分类工作还有提升的空间,有些试点小区做得很好,但仍有部分小区从‘绿桶’里收来的厨余垃圾混杂了餐巾纸、牙签、树叶等。”她希望市民们能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意识。据悉,惠联餐厨废弃物处置扩建项目预计今年底完全达产。
(陈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