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保障水安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是“先手”。日前从市水利局了解到,2023年完成市水利投资52.24亿元,同比增长11.03%,增速好于前两年。快,源于去年我市强化“优批强管”,推动涉水建设项目加快落地。
企业厂房、道路、桥梁等项目基本都要办理涉水许可事项,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洪水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等。去年,市水利局根据企业“审批环节再简便些”诉求,全域推行涉水区域评估新举措。开发园区根据我市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实施细则和水资源论证要求,对涉水事项进行区域评估,园区内企业据此填报报告表(承诺表)即可通过涉水事项审批。
招投标是否高效规范,是项目快速落地的关键。去年,我市深化“信用承诺替代投标保证金”这一全省率先之举,鼓励招标人对信用等级B级以上或第三方信用评价为AA级以上的企业,减免收取投标保证金。“这让我们基本实现了‘零成本’投标,省去了原先平均每个月约500万元的履约保证金流水,极大地节省了企业人力、资金等成本。”江苏滨海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副总黄小芹说。数据显示,去年我市涉水工程投标人共采用保函、保险、信用承诺等方式代替现金缴纳投标保证金638次,累计减少现金支出1.28亿元。
另一项针对招投标痛点、在全省率先开展的“远程异地评标”举措,去年在规模以上水利工程全面推行。评标专家仅需至当地县级以上交易中心即可参加我市水利工程评标,这让相关主体在招投标过程中实现“零跑腿”,也有效避免评标“熟人圈”等问题出现,提高了评标质量和效率。在此基础上,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受省政务办委托开发了长三角远程异地评标系统,已吸引约20个市(区)参与跨省远程异地评标。(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