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警方周刊

江阴“三互”工作法治理社区交通

  近日,家住江阴澄江街道的居民惊喜发现,社区周边道路乱停乱放的车辆明显减少,早晚高峰期家门口的交通不拥堵了,道路看起来更加整洁有序,邻里之间的矛盾也少了,社区一片和谐景象。这些喜人的变化,正是得益于“三互”工作法的实施。

  为推进交管精细化服务管理与社区警务深度融合,江阴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树牢“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工作理念,深入调研,以社区为突破口,以民生为着力点,通过“互联”组织建设、“互补”履职触角、“互动”重点工作的“三互”工作法,奋力打好组织、服务、治理“组合拳”,努力构建基层交通治理新格局,稳步提升事故防控、排堵保畅和社会治理能力水平。

  “互联”组织建设

  创新“1+1+N”社区交警制

  高位推动,系统化探索新时代社区警务模式。“我们建立社区勤务‘1+1+N’层级责任架构,即中队长牵头负责、副职干部捆绑包干、责任区民警和辅警具体抓落实的‘社区交警’三级纵向组织体系,配套建立‘职责、任务’两张清单,确保社区交警心有目标、行有方向。”江阴市公安局副局长、交警大队大队长蔡立波说,先从“制”上规范,同时从“形”上赋能,充分发挥干部捆绑帮扶作用,通过单独建、联合建等形式,逐步推动实现“交通警务工作站”全覆盖和实体化运作。社区交警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建立交警责任区制度,对辖区情况了如指掌,落实隐患排查治理、信号检查优化、源头检查监管等责任,形成高峰守点巡线、平峰巡检管控新机制。为此,社区交警定期参加社区例会,常态化参与社区服务宣传工作,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针对云亭街道敔山湾区域居民停车难的问题,江阴交警大队主动与金云社区联系,对现有道路资源进行实地调研和测量,在仰先路、金桂路、长安路新增停车泊位200余个,统一“头齐”“顺向”“入位”等停车标准,打造出整齐美观的停车“风景”。

  依托社区警务模式,江阴交警大队同步在“督”上提效,按照“分管联系与贯通条块”相结合的模式,所有民警挂联相应镇(街道),发挥横向对接和纵向监督指导作用,推动社区交通多元共治,并针对群众反映高频事项对应建立督办机制,推动社区交警履职成果落到实处。

  “互补”履职触角

  警社沟通打破“壁垒”

  健全机制,网格化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我们开设交通安全宣传员账号,入驻全市各村、社区818个百人以上网格群,定期自动发布交通宣传资讯,扩大宣传辐射效应。”江阴交警大队副大队长王佳说,网格群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融入到群内,做到有问必答,快问快答。同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动员社区群众共同参与交通治理,引导居民开展违法举报行动,实现道路交通违法由交警单一查处向源头联防联控转变。一系列高效的沟通方式,不仅打破警社沟通“壁垒”,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拉近了警民距离,增进警民感情。

  此外,江阴交警大队创建澄畅人安“六大合作联盟”,形成文明交通创建合力;联动属地派出所建立事故联防、路段联巡、酒驾联查工作机制,实现交通安全联防联控;主动汇报借势借力,实现交通难点问题“层级、领域、部门、警种”协同综合治理。

  2023年,江阴城区大桥路快速化改造导致大桥路与芙蓉大道交叉口高峰期拥堵,部分社区居民将问题反映给社区工作人员。得知该情况后,江阴交警大队深入对接社区并多次实地踏勘,从优化交通信号、增加管理力量、加快施工进度三个方面制定整改措施,有效缓解了高峰期路口拥堵问题,得到群众的齐声称赞。这是江阴交警打破社区治理“单打独斗”局面,激活社区工作“细胞”,共同化解交管民生难题的一个缩影,这也是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的方式,让社区群众真正成为辖区交通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监督者。

  “互动”重点工作

  精细治理做足“绣花功夫”

  “运气真是太好了,一连5个路口都是绿灯。”近日,市民张先生驾车行驶在大桥路时,一路绿灯的顺畅驾驶体验,让他直呼太爽了!

  事实上,大桥路的绿波带正是道路交通管理精细化水平的一个体现,以“一路一策”的“绣花功夫”对信号灯进行精准控制。“我们已建成新一代交通信号控制中心,对城区100个交通信号灯控制的路口进行专业交通组织优化,对5大区域30条城乡绿波带、200余个路口实施‘数据分析+干线绿波+区域协调’信号配时优化,达到最优放行效果。”江阴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孙宏凯说,目前已调整优化30条城乡绿波带、200余个路口的信号配时方案,芙蓉大道、花山路、大桥路等城乡交通干道平均车速提升13%,行程时间减少11%;澄江路、迎阳路、延陵路、虹桥路、大桥路等常态性拥堵路段高峰期排队长度平均减少8%。

  打造“滴灌宣传”新矩阵。江阴交警以江阴市道路交通安全主题体验馆、乡村交通安全宣传主题公园等为载体,倾力打造面向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特色的“滴灌式”宣传矩阵。同时,巧搭载体、锁定目标,形成辐射面更广、实效性更强的老年人安全宣教“新据点”。(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