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学生摘得亚运会金牌、考上清华大学、获“运动健将”称号……百年老校频获荣耀

“教体结合,这条路走对了!”

  开学第一天,积余实验学校的体育社团“龙之队”在校门口舞动金龙,为师生送上新春祝福。初二(16)班女生邓雨菡看见金龙摇头摆尾,会心一笑。她刚刚收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通知,因去年11月在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游泳比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被授予“运动健将”称号。这是学校第二位初中生“运动健将”。首位获得此称号的学长、围棋国手吴依铭,则在去年底更进一步,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了“国际运动健将”称号。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从学校走向更高舞台的学子们相继获得了亚运会冠军、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在校学子则在省赛中狂揽金牌。这让百年老校更加坚定了走好教体结合之路,让每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动起来:大课间成最期待时段

  创建于1901年的积余实验学校是我市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学校开启第二个百年征程后,广泛开展围棋运动。2017年,就读小学四年级的吴依铭在第十三届天津全运会上获得业余围棋团体冠军。这是学校历史上获得的首枚全运会金牌,也是教体结合实践后开出的第一朵花。

  围棋毕竟是静态体育项目。为让学生们动起来,学校在小学部和初中部分别开展武术操和健美操运动,人人参与,定期比赛。每天的大课间成了学生们最期待的时段。2021年,学校新建了恒温游泳馆和体育馆,为教体结合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撑。此时,市体校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也在谋划更高水平的教体结合。两者很快达成了“市队校办”的共识,并付诸实践。

  有了名校教学体系的支撑,运动队少了后顾之忧,平衡好了文化学习和专业训练之间的关系,也提高了训练效率。2023年,在江苏省青少年游泳锦标赛中,两者共建的无锡市游泳队共获得23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一。

  两不误:更增学习吃苦精神

  与一些学校为运动队专设体教班不同的是,积余实验学校“市队校办”走的是融合模式,不为体育特长生开设专班,让他们在普通班,达到学习素养和运动能力同步发展的目标。

  邓雨菡就是在这一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优秀运动员。由于比赛任务较重,小邓时常缺课,但她会在第一时间收到同学们发来的课堂笔记和作业要求;回到学校后,老师也会对她进行个别辅导。被邓雨菡视为榜样的是学校2020届毕业生戴泽远。初中阶段,他不仅在省、市游泳比赛中摘金夺银,并凭借文化裸分考入市一中。2023年,戴泽远参加高考,以文化642分、游泳专项99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随后,他代表清华大学在第22届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中获得200米自由泳冠军。如今,戴泽远成为学子们的励志榜样。

  “家长往往担心每天课后进行两三个小时的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其实大可不必。学校的教体结合实践表明,如今体育特长生们的学习成绩都不错,他们比普通学生更加懂得自我管理,更爱动脑子,更有吃苦精神。教体结合,这条路走对了!”校长丁伟建表示。

  校本课程:四成学生选体育

  通过特长项目引领,教体结合开枝散叶,适合江南学生的射击和击剑运动取得了快速发展,已实现省运会、省锦标赛夺金的第一阶段目标。同时,散在各班的体育特长生也带动了同班其他同学积极运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为开展校本课程教育,学校成立了人文、语言、体育、科技、艺术等五大学院,其中40%的学生报名体育学院课程,占比最高。教体结合的普惠性助力学生体育成绩稳步提升,2023年积余实验学校初三毕业生体育中考满分率在市区名列前茅。

  促使学校坚定不移走教体结合之路的原因,除了体育成绩给学校带来荣耀、增强学生自豪感、学生中考提分之外,更关键在于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积余实验学校通过两年多来追踪发现,喜欢运动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提高了大脑的执行功能,促进大脑的活动,抗压能力大大高于不爱运动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秀。

  (卢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