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日下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经过98天精心治疗,无锡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患者朱先生顺利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如图)。这是我市医疗界在终末期心脏疾病治疗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年仅49岁的朱先生,四年前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全心扩大、心力衰竭,一度采用抗心衰药物保守治疗。2023年11月20日凌晨,朱先生病情加重,被紧急送至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后,随即转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引起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疾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又被称为“心脏病里的癌症”。“对于朱先生来说,他的心脏功能已无法靠药物或常规治疗来改善,极度的低血压使他随时可能面临心跳骤停、恶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猝死风险。”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东辉说。此后虽实施体外膜肺氧合(即ECMO)进行循环辅助治疗等,但病情未能改善。医院组织多次MDT联合会诊认为,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是心脏移植的绝对指征,但心脏供体短缺,朱先生目前没有心脏移植的机会,通过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系统即“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治疗,是唯一可以挽救生命的途径。
医学研究表明,经ECMO辅助的心衰病人,进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术后死亡率达到40%。但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实施“人工心脏”移植手术持积极态度,希望尽快接受手术。“这是无锡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技术难度大、风险高,医院各相关科室严阵以待,全力以赴。”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曹宏说。
2023年11月28日,手术如期开展。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麻醉科、胸心外科、超声医学科等多学科紧密配合,最终历时4个小时成功将“人工心脏”植入患者体内。
“手术只是移植成功的第一步,围绕手术期病人发生的一系列病情变化随时威胁着朱先生的生命。”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杨岷说。随后,在医疗专家和护理团队的共同努力和患者自身的积极配合下,患者朱先生的病情逐渐趋于稳定,心脏功能在“人工心脏”的辅助下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他得以从重症医学科转出进行下一步康复治疗。“感谢医护团队给了我一条重生之路。”朱先生说。
据介绍,抗心衰药物治疗对终末期心衰效果欠佳。全国每年大约有100万例患者等待心脏移植,但供体有限,每年能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不足1000例。“‘人工心脏’植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终末期心衰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杨岷说。(史春阳、葛惠)
链接:“人工心脏”是模拟心脏运行功能,由血泵、驱动装置、监控系统、能源四部分构成。与心脏移植不同,“人工心脏”移植不需要摘除患者原有的心脏,相当于给心脏“加装马达”,通过一个“长程的ECMO”代替心脏的泵血功能,从而维持人体的血液循环,让生命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