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丹
逐“绿”前行,向“新”出发。2月27日,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会上获悉,该区今年将做优生态空间格局,促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力“5+N”未来产业新赛道,释放澎湃“绿动能”,描绘“美丽新吴”新画卷。
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近5年来无锡高新区关停了化工企业77家,建成灯塔工厂2家、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8家,新增国家、省、市绿色工厂75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连续两年位居江苏省县市区第一。依托零碳科技产业园、中欧低碳产业园加快低碳示范应用推广,推动绿电交易增长173%。产业园区优化提升走向纵深,3年累计拆迁腾换低效工业用地4006亩,新开建高标准厂房335万平方米。去年,该区“6+2+X”现代产业集群中6大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但单位GDP能耗下降2%以上、降幅居全省前列。
今年无锡高新区将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核心产业为引领,以“智改数转网联”为支撑,精准发力打造更多数字化转型成果。围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推动“5+N”未来产业产值年内突破700亿元。与此同时,启动新一轮产业园区“三优化三提升”,大力推动产业“破旧立新”、载体“拆旧建新”。加快打造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扎实推进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建设。探索推动绿电认证、碳足迹认证与国际认证接轨,引导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低碳产业发展,争创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
科学治污,扮靓优美生态环境
通过精准治“气”、系统治“水”、分类治“废”、变革治“能”,2023年无锡高新区交出了一份污染防治优秀成绩单:完成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项目538项,减排VOCs(挥发性有机污染物)393吨、NOx(氮氧化物)21吨;建成美丽幸福示范河湖110条,入选全国首批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全市率先出台《新吴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分拣能力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创建“无废细胞”20个;建成全国首座获得CMA资质认定的智慧水质监测实验室……
今年,无锡高新区将深化科学治污,以更加系统的理念、举措治理太湖,统筹谋划、抓细抓实治太项目。“一河一策”做好主要入湖河道治理,真正打造清水入湖“前置库”“净水池”。持续强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从严落实重点区域餐饮油烟治理、移动源治理、推进工业源头减排、压降工地扬尘等各项举措,攻坚VOCs源排放、扬尘等指标,确保实现PM_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保障水质达标提升,力争太湖流域新吴水域水质达Ⅲ类、京杭运河新吴段水质稳定在Ⅲ类、望虞河水质稳定在Ⅱ类。统筹推进环太湖有机废弃物示范区建设,塑料污染防治,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大力创建“无废城市”。
优化布局,打造靓丽生态品牌
绿色经济赋能,增强发展底气的同时,无锡高新区进一步提升地区生态环境、宜居水平。去年该区创成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15家,打造全市首个生物多样性科普研学课堂,完成第一轮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共调查到各类生物155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8种。
今年,无锡高新区将统筹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态,持续推进国家级全域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建设美丽、宜居、绿色城市,促进城市发展向内涵提升、功能完善、品质提高转变,塑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该区还深入挖掘太湖、大运河的生态价值和时代价值,推进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市民群众。大力培育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绿色品牌,鼓励企业引入先进绿色生产理念和管理模式,着力提升新能源车辆保有量,加强环保社会组织培育引导,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美丽新吴”多元行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