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始,万物舒,与你听风望春来。
3月5日,惊蛰节气,在运河畔水塔书店的小剧场内,由文化机构古德拉克与作家庞培共同发起的“重返江南”文学讲堂迎来了第一场主题分享会。
“1925年美国哈佛的查尔斯·艾略特·诺顿讲座创办,时隔99年,我们办类似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激活运河文脉,期待属于我们自己的博尔赫斯、米沃什、艾略特、阿什伯利以及卡尔维诺。”庞培说,运河畔举办过民谣诗歌节等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是江南诗性的聚集之地,将主题定为“重返江南”,就是要延续文脉,重温诗意浪漫,展现运河文化的现代价值。文学讲堂的第一场主题分享会邀请了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编、一级作家李少君分享《人诗互证与修养境界》。
接下来,诗人陈东东、哲学家夏可君、作家阿乙将分别做主题为《偶然相逢——海子、骆一禾杂谈》《山水画:江湖的虚托邦》《暂停讲故事》的内容分享,《太湖周刊》也将第一时间刊发讲堂中的精彩内容。
今天,我们走进李少君老师的诗性世界——
关于诗性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在唐宋时期,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期,诗人们在江南留下了非常多的诗歌。在李少君看来,无锡所在的江南地区诗歌传统深厚,古典文化整体实力雄厚,艺术的总体水平也很高。首先是出现了很多诗人,数量庞大。其次是生活和语言结合得很好,既有生活的质感,又有语言的美感。
“诗性文化是江南文化很重要的提炼,其中包括了自然审美、生活审美,通过诗表达后,又上升成为一种人文精神,进而影响后人的生活方式。”李少君说,江南,通过诗歌这个媒介,成为生活方式的典范。江南很早就成为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广为流传。
隋唐以后,江南诗风甚劲,但真正成为诗歌之都、文化之都,是在明清时期。“杨柳风千树,笙歌月一船”“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密疏堤上千丝柳,深浅江南一带山”……江南才子们吟诗作赋,风流倜傥,各类诗会雅集频繁,那些诗歌天才们迸发出的明丽璀璨的诗句,为江南山水园林增光添彩。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加上诗词书画戏曲小说,江南文化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这样的文化影响一直在持续,在当代诗歌中,对于江南文化的描述和表达也是不胜枚举。江南的自然风景、江南的人文风物,甚至是江南的美食,一直吸引着中国当代诗人奔赴这里。而如今,诗歌界的盛宴“三月三诗会”,也是将江南作为起点,采取纯民间的文人雅集形式,每年会有近百位诗人前来创作、交流,目的就是以江南古典诗歌作为榜样,重现当年盛况。
关于人诗互证
“‘人诗互证’可以说是诗歌的源头。”李少君说,诗歌要直接呈现自我,直接表现主体的情感和精神。中国古典诗歌强调抒情咏怀言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都是立足于自我主体的诗歌表达。在诗歌的具体创作中,中国古典诗歌强调“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景,就是场景,就是现场。写诗,就是人在现场产生的情感,就是实情实景。没有人之具体在场,就没有诗。写诗,就是要呈现真正的自我,就是要展示活生生的灵魂和精神,这就是“人诗互证”。
在他看来,如今,外卖诗人王计兵走红,草根诗人开始创作,并生产出非常优秀的诗歌,这也恰恰说明现代新诗已经广泛普及,被群众接受,现代诗歌正处在新的突破口,所以,我们也许可以期待,现代诗能与古典诗歌一样,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诗歌形式。
“如今的智能时代,AI也可以写诗了,但机器写作只是修辞的组装、堆列,创作的内容没有真正的情感,而人的创作不同,能把诗人最真实的情感表现出来,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创作导向或者说是原则,所以我强调‘人诗互证’。”李少君说,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会使用文字,文字可以描述、记录和储存人的情感、经验、记忆和智慧,传之后世,留存永久;人和AI的区别是人有情感,人本质上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之本质。
诗歌是一种心学,最终指向意义、精神。诗歌最终要向上超越,确立美学形象,建构一个现代意义世界,为当代人提供情绪价值和精神安慰。“我们也正处在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对AI来势汹汹的全面侵袭,我们要保卫生活的完整性和心灵的纯粹性,保护人类的情感家园,就需要以‘诗史互证’来保存情感、精神和时代的档案,建设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库,在新的起点上,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韩玲)
相关链接
诺顿讲座始创于1925年,是由哈佛大学查尔斯·艾略特·诺顿诗学教席的受聘教授发表的年度系列讲座,在世界范围内有极大影响。该讲座的主题为“最广泛意义上的诗学”,即艺术。每年邀请建筑、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内一位杰出的大师进行主讲。每次讲座通常为六讲,主讲人围绕某个主题,传达自身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