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颂炫
刘铁平先生是改革开放以来无锡书画界涌现出来的标杆式人物。1986年1月,四十岁不到的他,就应邀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他擅写多种书体,且都能以厚实的篆隶功底加以融会贯通,一时洛阳纸贵,享誉京城。当时受此殊荣的书法家只有两位:他和费新我。刘铁平先生功成名就后,没有去享受社会给予他高度肯定后带来的地位和声誉,而是以敬畏的心情、珍惜的态度,每天临帖不辍,以至到了一天不写字就难过的境地。对于名利地位,他始终保持淡泊之心,以平常心待之。步入古稀之年后,他更是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斗精神和工作态度,完成了《梅之行》《叩响金石》以及由捐赠给无锡博物院的123幅书法、50方印章作品汇集而成的《刘铁平书法作品集》这三部分量厚重、具有代表性的大部头作品。他的书法也有了更为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幽深阔大的气象。
一个人若要在自己奋斗的领域内取得成功,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离不开三个要素:天赋、勤奋和贵人相助。梅行先生就是刘铁平先生的贵人。因此,当刘铁平先生退休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更为集中的精力来继续从事书法创作时,他想起梅行先生对他的关爱、支持和帮助,决定创作一部以“梅”为主题,带有象征意义、寓言性质,集真草隶篆于一体的梅花诗词楹联书法作品集,来抒发一个书法家的情怀,用艺术的形式弘扬正能量,回报梅行先生,回馈社会。他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在古稀之年完成了这部书法精品集。在该书的题记中,他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谨此献给恩师梅行先生。在《序言》里,他对于梅行先生这位生命中的贵人,有着非常深切的缅怀。
1980年初夏,市领导带着一位北京来的首长造访刘铁平先生,这位首长就是时任中组部副部级领导的梅行先生。梅行先生是江阴人,也是一位书法家。他开门见山道:“你年纪还轻,我以为你是一位老同志了,你的书法真不错,我在北京看到几次,篆隶有功夫,我特别喜欢你的隶书,这次来江苏调研,希望认识你一下。”两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开启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情谊之路。刘铁平先生后来能够克服种种阻力,从街道工厂调进无锡市书画院,从一个普通工人成为专业书法家,这中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力于梅行先生的关心和帮助。他们之间有着感人的故事和深厚的情谊。梁溪袁宗翰先生在《梅之行》序中,对《梅之行》有如下评价:“铁平先生以《梅之行》名其书,诚相宜也,且人文意蕴亦深矣哉。是集设上下两部,其上为‘古今梅韵’,录古今名士咏梅之名篇佳联;其下为‘金石梅韵’,以吉金碑碣文字,集书诗、联并自作之诗词,亦以颂梅为题。由是可窥铁平先生知彝识鼎,抚帖考志,赋诗撰联艺文全才之一斑也。”
刘铁平先生认为,他的书法“收益”是从七十岁以后开始的。七十岁以后的书写体会和以往是完全不同的。以前写字是力求写像写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艺术修养的提高、创作视野的开阔,对于书法的理解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七十岁以后,他在写字的时候,始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每写一张字都要力求达到相应的境界。但是,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常常达不到这个要求。怎么办?只能一遍遍地重写,一张不行,就再写一张,写四五十遍的情况也有过。所谓“人书俱老”,讲的就是这一要义和境界吧。
这在《叩响金石》这部书法精品集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叩响金石》,从形式上看是一部“临摹之作”“篆刻之作”,其中不乏以前曾经临写过而这次又进行“回炉”的作品,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但是,如果从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来加以分析诠释的话,《叩响金石》又确实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别具匠心、有着原创性的书法作品集。首先体现在“临写”上,在作品集中,刘铁平先生直追文字的源头,从临殷周钟鼎、秦汉碣石进入,力求体察其中所展现的苍茫、浑厚、遒劲、拙朴的气息与气质。这种气息与气质,经过累积和沉淀后,就构成了书法家落笔时所展现的金石气。可以这么说,刘铁平先生书作的金石气,就是通过经年累月的“临写”,于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其二,《叩响金石》不仅仅停留在“临写”上,而是把自己“临写”这些作品时的思考、理解、得失,甚至结合其时的处境、心境以及相关的一些人、事、物综合起来谈,呈现出诸多的真知灼见和属于个人的心得体会。因此,把《叩响金石》说成是一部谈艺录、思想史、心灵史,都是不为过的。潘振中先生在为《叩响金石》所写的序中,从艺术的角度出发,作出这样的评价:“铁平临写金石文字,多得古朴之趣,笔墨雄健醇厚。他在运笔过程中,线条流动而不失凝涩,显现出峻厚的点画,丰满的血肉,浑穆的气象,雄强的魄力。由于他的用墨技巧炉火纯青,墨迹苍茫,那种金石的沧桑质朴跃然纸上。雄健庄重,率真萧朗的境界是功力的极致,是登堂入室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