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三驾马车”之一。自去年中国外贸增速放缓以来,一些外媒炒作“中国外贸寒冬来了” “中国出口订单转移”,以此唱衰中国经济。
当前中国外贸企业发展情况究竟如何?怎样看待中国外贸形势?全国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代表委员和业内人士,探讨上述问题,回应外界关切。
中国外贸发展形势如何?
回顾2023年,面对外需低迷和不确定因素叠加等多重挑战,中国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以人民币计微增0.2%,个别月份出口负增长,对比2021年增长21.4%、2022年增长7.7%的速度,的确“慢”了不少。
一些西方媒体片面地、静态地进行报道,称“中国外贸寒冬来了”,放大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期。那么,现实情况如何?
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以人民币计,今年前2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8.7%,其中出口增速重回两位数达10.3%;以美元计,进出口同比增长5.5%,其中出口增长7.1%。
不只看“账面”,来自企业的感受更为直观。
十八子以厨房刀剪产品为主,出口至欧洲、南美、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李积回代表说,当前最大挑战仍是外需不足,公司已筹备好参加本月下旬举行的美国芝加哥家庭用品展。
放在当前全球贸易大环境来看,中国外贸企业取得的每一笔订单都极为不易。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说,今年我国外贸面临的形势总体还十分严峻。
疾风知劲草。不少代表委员这样表示:外部环境确实很“寒”,但中国外贸不会“凉”。
中国外贸发展压力确实不小,但企业顶压前行、以变应变、抢抓机遇的决心更大。
“推动外贸质升量稳”“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多项举措将为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订单转移”“产业外迁”怎么看?
“订单转移”往往伴随“产业外迁”。多重压力之下,外媒频频炒作“订单转移”,该如何看待?
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委员表示,“订单转移”有多种情况,有的是企业基于全球竞争形势和产业格局变化进行的主动转移,符合市场规律;有的是受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影响,包括个别国家干扰等导致的被动订单转移。
广汽集团就是主动“走出去”的企业之一。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代表认为,对于全球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依赖单一市场,要通过加强海外布局,持续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真正引发外界担忧的是部分企业被迫出海建厂的现象。
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新材料研发、制造、销售,董事长唐安斌代表对此感受颇深。
事实上,中国已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大势所趋。
数据显示,有进有出、稳中有进才是中国外贸的主流。
“不是说企业在国外建了厂,国内出口就少了,不能直接划等号。”冯兴亚代表说。
尽管世界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持续重构,但中国在其中的地位依然稳固:中国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稳定在14%左右,中间品进出口占比达61.1%,展现较强韧性。
稳住外贸大盘该如何发力?
内外贸“两条腿”走路、加强品牌创新培育,正是当前中国外贸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积极探索。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拓展新增长点,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
“加强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保支持,优化跨境结算、汇率风险管理等服务”“促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健康发展”“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等新增长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推动外贸质升量稳”部署多项具体举措。
商务部提出将建设中间品贸易数字化服务平台,举办中间品展会;促进跨境电商出口,加强政策赋能,持续完善通关、税收、外汇等政策,提升监管便利化水平;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单据数字化;支持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产品贸易。
——积极引导产业转移,完善区域分工协作。
宁夏加大力度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李郁华代表说,将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积极引进国企、民企、外企等各类经营主体开展进出口业务。
广东湛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工业园区。湛江市市长曾进泽代表说,将针对越南等东盟国家电子信息、电机设备、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上游原材料和高品质产品,积极完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构筑互联互通大门户。
海拔4700多米的里孜口岸,去年11月13日开通运行,成为西藏第四个正式通关的陆路口岸,也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口岸。
日喀则市市长王方红代表说,里孜口岸的开通,对建设面向南亚开放通道和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推进中国和尼泊尔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从白山黑水到雪域高原,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开放水平越来越高,支撑中国外贸重塑新优势。
(据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