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警惕直播间里的“美丽陷阱”

网络平台交易纠纷增加

  本报讯  火热的氛围,精美的图片,动动手指就可以送到家的产品,刺激着消费者购物。昨从市中级法院得知,通过抖音、微信、咸鱼等一系列网络平台交易的案件纠纷近两年明显增加。

  不久前,滨湖检察院提起公诉、滨湖法院审结了一起售卖假奢侈品案件,对准了直播间的“美丽陷阱”。2020年,孙某某注册网络平台账号,直播出售服装。偶然间,孙某某发现批发市场里有一批冒充的奢侈品牌衣物且价格低廉,便利用假奢侈品衣服赚差价。孙某某等人模糊回应了直播中的衣服品牌名以及正品等问题。两年间假奢侈品销售额达60余万元。2022年年中,一位购买了T恤的观众发现质量很差,怀疑是假货遂报案。案发后,警方在孙某某处查获还未销售的假冒奢侈服装货值约2万余元。经滨湖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被告人孙某某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处罚金40万元。

  “消费者在直播间购买商品时一定要理性消费,注意辨识,务必认准官方旗舰店、认证授权店等正规渠道。同时,消费者也要增强维权意识,保存好相关凭证清单,对发现的欺诈行为积极举报。”办案检察官付歆宇表示。

  二手车交易平台方便了买卖双方的对接,但同时,消费者也容易被隐瞒关键信息。2021年,某车拍公司受他人委托在淘宝阿里拍卖平台拍卖二手汽车,最终陈某以60900元拍得该辆汽车。事后陈某查询得知,竞拍的部分账号由该平台员工注册。随后,陈某以车拍公司构成欺诈为由,诉至法院主张三倍赔偿。法院经审理认为,车拍公司利用其特殊身份参与自己组织的拍卖活动,误导陈某作出错误的判断,构成价格欺诈,认定车拍公司向陈某赔偿31200元。“随着在线拍卖的迅速发展,组织者自己参与出价或雇佣出价已成为网络拍卖中最主要的一种欺诈行为。虽然拍卖公司‘钻空子’哄抬竞价,但本场拍卖中还有其他的合理出价者,因此陈某获得的赔偿款为差价的三倍。”办案法官表示。

  “当前,直播节奏快,营造氛围热烈,消费者更容易冲动消费。尤其是大额标的物,消费者下单前要先了解该产品的市场价格,对产品有所预判再下单。”市中院民一庭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消费者一定要注意留存相关证据。比如二手车买卖案中,消费者最好与经销商签订正式的购车合同,明确列出关键信息,有助于维护权益。(崔欣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