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铁平先生七十以后(下)

  □张颂炫

  再来说说由捐赠给无锡博物院的123幅书法、50方印章作品汇集而成的《刘铁平书法作品集》。

  促成这件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那年,刘铁平先生去无锡博物院办事,碰到当时无锡博物院的主要领导。这位领导以为他是来联系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事宜的,当即表示,只要刘铁平先生有这个想法,他们一定支持,不收任何费用。刘铁平先生有感于无锡博物院的诚意,决定在无锡博物院开个书法展览。开幕那天,中国书协一位副主席前来参加,并在致辞中说:“今天我不是以中国书协副主席的身份来看这个书法展览的,我是来学习的,这个展览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展览举办得非常成功,之后,无锡博物院建议刘铁平先生将这批作品捐献给院方收藏。博物院领导诚恳地对他说,在世书画家的作品,他们以前从未收藏过,这一次,他们要破一回例。

  由这些捐赠作品汇集而成的《刘铁平书法作品集》,荟萃了刘铁平先生几十年中留存在手头的诸多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力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许多书法爱好者观赏、收藏的艺术精品。无锡博物院以此为契机,和刘铁平先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某次,刘铁平先生身体抱恙,无锡博物院领导得知后,立刻偕工作人员上门看望,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这份关心与真情,令刘铁平先生非常感动。

  刘铁平先生任职的无锡市书画院(2011年更名为无锡美术馆),一直希望他能为无锡美术馆新馆捐赠作品,他欣然应允。2022年3月,刘铁平先生向无锡美术馆无偿捐赠了131件书法作品。这批作品是他于1986年应文化部邀请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时展出过的,包含篆书、隶书、行草等多种书体。这些作品展现了他从一个书法爱好者逐步成长为知名书法家的心路历程。作品丰富了无锡美术馆的书法类藏品,补充完善了该馆典藏体系,体现了刘铁平先生心系无锡美术事业和奉献社会的崇高风范。

  刘铁平先生跨入古稀之年后的第五个年头,有一个狂草四人展在各大城市巡展,争议颇多,褒贬不一。刘铁平先生对草书创作有过研究,只是在创作实践方面花的精力不多。了解狂草四人展的情况后,他决定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草书创作。没多久,病毒肆虐,让他有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时间和空间。他挥毫自感得静气,下笔唯求问古人,沉浸于书海纸山之中,不知晨昏,将自己尊重和喜爱的古人之诗词、散文全都变成草书。写得不顺手时就画心中的罗汉像,以缓冲调节,再不然磨刀铮铮,篆刻治印。三年时光倏忽而过,废纸三千有余,印章也刻了三百余枚。草书作品,既要圆润流畅、神韵独到,更要如“鸾凤盘旋姿舞跃,蛟龙倔强高腾骧”,不容易写好。因此,刘铁平先生在公众面前的创作,以篆隶为主,独处临池则多草书。他的草书,杂以隶草、篆草、章草笔意,还融入了《齐侯壶铭》和《散氏盘铭》及楚简帛书之笔法,视觉效果丰富而独显风范。

  在友人的建议下,他准备将这批作品汇集起来,开个草书书法展。岂料就在这时候,他被一位醉驾司机撞倒,肩骨移位,在病床上躺了三个多月。过后,他拖着虚弱的身体,筛选出草书展书稿,在无锡《书画艺术》杂志社的关心帮助下,付梓成册。

  无锡区域文化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一个又一个无锡地区卓有成就的文化名人构成的,由此形成的文化符号,就是无锡区域文化的标识。如果没有钱穆、钱锺书、杨绛、钱伟长、顾毓琇、阿炳这些文化名人作为无锡文化的支撑点,何来无锡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呢?爱护无锡的文化名人、支持无锡的文化名人、宣传无锡的文化名人,是无锡文化建设的要义所在。就像阿炳,如果没有杨荫浏的话,我们很难想象,他所代表的文化符号会有现今的格局和影响力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刘铁平先生这样的年逾七旬还在继续攀登书法艺术新高峰的文化名人,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