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晖
粮安天下,种子为基。种质资源事关国计民生,是整个农业产业的“芯片”。在追求“吃饱”到“吃好”的路上,位于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无锡哈勃生物种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经过10余年的科技攻关,研发并通过省级及以上水稻品种审定14个,其中包含以“锡”字命名的锡稻1号、锡稻2号,还有哈勃903、浙大嘉锡优610、浙大荃优1610等,提升了无锡水稻育种的知名度。而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无锡哈勃生物种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发起人之一、总经理汪庆与团队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和坚守。
理想信念成就担当作为
“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有价值;(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提升自己、服务他人,让人生有意义。”这句话是汪庆一直以来秉承的青春格言。40岁的他坚持到无锡从事水稻生物技术育种工作,原因简单直接,作为古代四大米市之一的无锡长期缺乏自有知识产权的水稻品种,培育无锡人自己的水稻品种意义重大。
育种是一份十分艰苦、枯燥、漫长的工作。初来无锡,汪庆从只有一辆自行车、两张办公桌、三个人起步,逐步组建水稻育种相关设施平台和技术体系。一起参与到该项工作的同学、同事渐渐离开,而他咬牙坚持了下来。为了无锡水稻育种能后来居上,他放弃周末节假日休息,晚上加班加点学习和工作也是常态。10多年过去了,他还保持着没有节假日的生活习惯,即使偶尔休息,他也习惯性地来到实验室或试验田走走看看。他常说,水稻育种已经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构建体系加快水稻育种进程
无锡水稻育种起步较晚,要想从收集种质资源,杂交培育品种并赶超其他地方的育种水平十分困难。因为传统水稻育种通过杂交并经过各世代选择和鉴定,成为一个稳定的品系需要8—10代,即使通过海南加代也需要4—5年时间,通过审定需要3—4年时间,耗时太长,显然不利于跟上和超过周边地区水稻育种步伐,也不利于水稻新品种的快速、精准更新,更不利于水稻规模化、商业化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汪庆与同事通过3年的努力,建立了开展水稻种子质量检测、单倍体育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实验设施、分析系统和技术平台。他潜心研究,解决了限制水稻单倍体育种的瓶颈,建立起了水稻高效花药培养技术体系,年生产加倍单倍体6万株以上,成为全国水稻单倍体育种规模最大、能力最强单位,使培养一个水稻新品系从原来的4—5年缩短到1—2年,实现了水稻规模化、精准化育种,使我市水稻育种水平实现赶超。相关技术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3篇。
组建种业联盟提升农业“芯片”
作为主要育种人,汪庆与团队培育出的锡稻1号、江两优7901等14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或江苏省审定。锡稻1号具有抗倒性强、产量高和口感好的特点。2021年,由于气象灾害,导致江苏传统种植的水稻品种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倒伏和穗发芽现象,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和种子质量。可是,锡稻1号不仅完全没有倒伏,而且实收亩产达1500斤,远高于周边品种1300斤的产量水平,深受农户欢迎,公司仅有的8万斤水稻种子当即被抢购一空。江两优7901由于其米质优良、产量高、适应性好,已连续3年成为长江下游水稻新品种大会推荐品种,每年生产的种子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汪庆相信随着品种的审定和推广,相关品种将为粮食增产、百姓增收、保障粮食和种子安全奠定强大基石。不仅如此,汪庆与团队积极促进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落户无锡,使得无锡水稻育种后来居上,同时在杂交粳稻育种方面形成较强的影响力,打响了无锡水稻育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