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菁菁
每周四,92岁的高照林都会乘坐半个小时的公共交通去“上学堂”,近30年来风雨无阻。书法、歌咏、器乐、针灸、电脑……老年大学丰富多彩的课程,让他“学会生活、积极养老”,根本不想“毕业”。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老年人注重起精神养老、文化养老,于是上老年大学成了他们的不二选择。如今,无锡老年教育的覆盖率和参与率如何,课程和师资能否跟得上需求,老伙计们在老年大学的“焕新”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展开采访。
课程“潮范儿”,学风“热辣滚烫”
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走进无锡市老年大学,每间教室都散发出浓烈的求知气息。今年春季班,学校开设了社会科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信息技术、生活艺术等15个大类92门课程,共有287个班级,招收学员1万多人次。
此时,能容纳百余人的阶梯教室坐满了“银发族”,大家认真聆听着老师讲授《黄帝内针》的养生知识,高照林就是其中一员。他回忆,自己1995年第一次踏入老年大学求学时,整个学校只有87个学生。无论是校舍规模,还是在校人数,30年间翻天覆地。
课程更是呼应着时代的变化。就拿热门的摄影课来讲,从一开始教单反相机、微单,再到后来开设手机摄影课、航拍课,每次名额都被“秒光”。“我很幸运‘抢’到了学位,上了一年多的手机摄影班,今年又开始学视频剪辑与精修,当时报名也是‘挤破了头’。”说着,学员戴宁向记者“炫耀”起自己的视频作品。
无人机、瑜伽、营养学、形体课、新概念英语……与时俱进的“潮”课“一座难求”。然而,相较于市面上动辄几千上万元的兴趣班,老年大学的课程一学期才百来块钱。“相当于一节课十块钱都不到,堪称‘最经济的养老方式’。”戴宁笑着说。
“老有所学”让老年人学习热情高涨。正在上英语课的杨祥妹一边记着笔记,一边用手机录音,下了课还不忘拉住老师再交流几句。为了练好英语,她从来不迟到早退,上课总是积极举手发言,七八年下来不仅学会了做英文课件,连发朋友圈都自带“双语”,“前两天跟在国外的小外孙视频,他说外婆的英语越来越溜了。”
不排名、不考核,老年大学从不“内卷”,但“我要学”的强烈欲望,让这里的学风“热辣滚烫”。课上,老人们认真听讲,生怕错过一个知识点;课间,他们也会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课下,更是成了好友,一起休闲出游,老年生活多姿多彩。
年轻“面孔”增多,教学“双向治愈”
“左边、右边、转圈……”上午10点,市老年大学的舞蹈教室里,“银龄”学员们个个精神饱满,舞动着曼妙身姿,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这是胡文瑾老师的舞蹈班正在上课。她一边讲解、一边指导,耐心地纠正着大家的动作。
胡文瑾是学校这两年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科班出身的她到老年大学来教课,不觉得“大材小用”吗?“完全不会。” 她说,老年人的课堂表现比年轻人还有精气神。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提前等在教室,回去后还不忘苦练每一个动作,(下转第4版)
优质“文化养老”何时在“家门口”落地生花?
(上接第1版)这也激励着她自己不断加强专业学习。“年轻教师帮助老人与时代接轨,同时也被老人感染、温暖着,这是一种双向治愈。”
“近两年,我们积极选聘热爱老年教育事业的年轻教师到校任教,目前‘90后’教师有11名。”市老年大学校长王稼伟介绍,他们学历高、专业知识丰富,进入学校后还会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老年学员的学习获得感、体验感。
在老年大学,老师们一般都有一群“铁粉”,有的老人跟着自己认可的老师一学就是十几年。“给老人上课可不容易。”正在学歌咏的祝建民说,一起上课的学员有退休干部也有普通工人,大家年龄不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身体素质也不一样,如何因材施教,这对年轻教师来说是一种考验。
目前,老年大学都是兼职教师,收入并不高,可他们对老年教育有着一腔热忱。徐雯雯和朱军是一对夫妻,两人均是歌舞团出身,除了每周带班还从事学校管理工作。为了更好服务老年学员,他们经常自费进修。“我们更多从精神层面给予优秀教师鼓励。”王稼伟说,学校制度性开展“我心中满意的老师”评选,让他们感受到学员的肯定,做到“用情感留人”。
期待从“一座难求”到“优质共享”
据了解,无锡目前60岁以上老人经常性参加教育活动的比例为2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已建有各级各类老年学校、老年学堂等950多个,实现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老年教育体系全覆盖。
不过,老年大学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有的地方招生火爆,有的地方则有可能受冷落。祝建民坦言,家附近就有一所民办老年大学和一所区级公办老年大学,但还是“舍近求远”来市区的老年大学,因为这里学习氛围更好、教学质量更优,“就好比有着名校效应”。还有一名学国画的学员,每节课都一早从江阴赶过来,就因为认准了市老年大学的“名师”。
“希望有更多适合老年朋友学习的教学点,这样就能让更多的老年人跨进课堂。”丁洁从一个舞蹈“小白”到频频登上各种舞台,5年的老年大学学习生活让她受益匪浅。学了14年书法的潘桂昌积极发挥余热,每年春节都会走进社区、企业书写楹联,他希望学校能进一步提升钢琴、电脑等硬件设施水平。采访中,大多数人表示,期待持续推进优质服务资源向老年人居住地聚集,办好“家门口”的老年教育。
目前,市老年大学正在积极打造“资源库”和“师资库”。学校与市大数据管理局、无锡中行等合作,着力构建“云、网、数、端”的教育信息化新形态,扩大线上教育规模,推动远程教育教学点向基层社区延伸发展,努力做到老年教育“一屏掌控”“一键智达”“一网通办”,推动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目标。
就近、优质、共享,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徜徉知识学园、生活乐园和精神家园,沐浴到老年教育的普惠阳光,他们的脸上将会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