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纪念无锡籍儿科宗师诸福棠逝世三十周年

  □陈振康

  他,1927年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6年担任北平协和医学院儿科主任,1942年创办北平私立儿童医院并亲任院长;1931年—1933年在美进修期间,首创用胎盘球蛋白预防麻疹;1937年—1942年编写了80万字的我国第一部儿科巨著《实用儿科学》;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首批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60年与北京、上海、长春等地的医务工作者协作研究麻疹减毒活疫苗获得成功,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他被尊为中国现代儿科学奠基人、中国儿科之父,他就是无锡籍中科院院士诸福棠。

  一

  1899年11月28日,诸福棠出生于无锡东亭乡杨亭村。祖父是以正直闻名乡里的儒医,父亲一生办教育,当过小学校长。诸福棠五六岁时就随长辈读古书,8岁起正式上小学。姑母诸希贤是终身未嫁的教育家,在她“放弃家产,外出求学,独立谋生,为国为民”思想影响下,诸福棠11岁时离家去上海,考入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小学部,继而升入中学部。他体弱多病,在南洋公学几年曾被白喉、伤寒、菌痢等疾病折磨。中学毕业之时,他决心学医,以济世救人为己任。1919年,他如愿考取北京协和医学院预科,1922年升入该学院本科,受客座教授美国著名儿科医生豪慈影响,萌发了专攻儿科的念头。

  诸福棠在协和医学院学习期间,各科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27年毕业时荣获文海奖,这是该学院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诸福棠毕业后留在协和医学院工作。在医疗实践中,他亲眼看见天花、白喉等疾病残害了无数儿童,于是立志要以毕生精力解救患病儿童。

  二

  初当医生时,诸福棠就发现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传染病,且没有预防和治疗办法。1931年,诸福棠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对麻疹病在全球的流行形势进行了密切关注。他敏感地注意到一个十分有价值的情况,就是葡萄牙法鲁岛流行麻疹时,约有1/3患儿丧生,而许多患过麻疹的妇女的初生婴儿却安然无恙。诸福棠认真地思考和设想,是不是患过麻疹的母亲体内,产生了一种抗体,并通过胎盘传递给了胎儿呢?

  诸福棠开始验证他的设想。他收集健康产妇的胎盘,经过一次次艰辛的实验,得到了一种能溶于生理盐水、含有抗体的球蛋白,称“假球蛋白”。其间,他得到了导师麦肯教授的支持。在那些日子里,他废寝忘食地进行研究,每隔一两日,就亲自提着消过毒的小桶,前往妇产医院,请护士留下健康产妇的胎盘,然后亲自提回来,从中提取假球蛋白,制成胎盘球蛋白,对接触了麻疹的易感儿作肌肉注射并进行观察,发现在较早的潜伏期使用可以预防发病,或减轻发病后的症状,不致危及生命。诸福棠把实验成果写成论文,投寄给《传染病杂志》。美国《时代周刊》记者闻讯赶来采访,在报道中称其研究成果为“麻疹患儿的福音”,一时成为轰动全美的新闻。

  诸福棠回国后,将胎盘球蛋白广泛用于处在潜伏期的麻疹接触者,获得良好效果。1956年,诸福棠代表中国去丹麦参加第八届国际儿科学会,被作为胎盘球蛋白的发明者介绍给与会者,诸福棠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再次轰动世界。

  20世纪60年代初期,麻疹减毒活疫苗在国际上迅速发展。作为儿科专家、免疫学先驱的诸福棠参加并组织领导了我国的麻疹疫苗相关工作,与北京、上海、长春的病毒、生物制品和儿童保健工作者一起团结协作,用我国自制的疫苗,到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进行接种,并观察临床反应、免疫作用和流行病学的效果,作出总结。1964年,诸福棠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科学研讨会上,代表7个研究单位作了题为《麻疹人工自动免疫的研究》学术报告,受到国内外科学家一致赞扬。会后,这项成果在北京城区推广,1965年秋又在北京郊县推广,继而推广到全国,婴幼儿麻疹病死率大大降低。在诸福棠和同道们的共同努力下,人类面对麻疹听天由命、束手无策的历史终于结束了!

  三

  1942年,协和医学院被日军占领,诸福棠毅然离开,邀同事吴瑞萍、邓金鍌两位教授合力创建北平私立儿童医院,亲任院长,院址是吴瑞萍家的一处院落。三人拿出万分的热忱,为战争中的孩子们提供他们所能给予的最大照护。1946年,医院迁至市中心,凭着精湛的业务水平和良好的口碑,逐渐发展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儿科医院,影响辐射全国。在这几年的无私行医过程中,诸福棠把大家的精神凝练为“公慈勤和”四字,亲自挥毫书写,悬于门诊大厅,作为院训。

  新中国成立后,诸福棠与吴瑞萍、邓金鍌商议决定,把他们创办的私立儿童医院无偿献给国家!1952年,医院改名为北京市第二儿童医院,诸福棠继续任院长。在此之前,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想要筹建一家现代化儿童医院,具体事宜交由诸福棠操办。1955年,倾注了诸福棠满腔心血的北京儿童医院在复兴门外落成。这一当时亚洲最大儿童医院的诞生,翻开了中国现代儿科历史的新篇章。诸福棠任首届院长,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首批学部委员。

  四

  诸福棠曾目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落后,立志编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儿科医学全书。自1937年始,他和同事、助手共同耕耘,苦战六载,终于完成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儿科医学的专业学术著作《实用儿科学》。诸福棠在写作初稿时,亲自动手写了80%的内容,并开创了儿科同道分工合作、集体著述的医学著书先河。宋庆龄在上海看到刚出版的《实用儿科学》时十分高兴,设法辗转寄到解放区,《实用儿科学》在那里得到广泛翻印,对解放区儿童医疗保健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用儿科学》先后多次修订,为了集思广益、精益求精,诸福棠邀请全国各地有经验的儿科医师参与修订工作。该书初版时是80万字,到第四版已增加到400万字,作者也增至100余人。1992年,该书开始第6版修订,修订过程中诸福棠不幸辞世,为了缅怀和纪念他,自第6版开始更名为《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经80余年积淀,《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成为儿科领域传世经典巨著,至今仍是儿科医务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诸福棠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堪称中国现代儿科界的伯乐。他安排学生胡亚美专攻小儿白血病和血液系统疾病,左启华主攻小儿神经病学,江载芳研究小儿结核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张金哲、潘少川、黄澄如分别深入开展和钻研小儿外科的普外、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专业……他们后来均成长为国内外著名的儿科专家,成绩斐然。

  五

  诸福棠长期住在北京,但他的心时时挂念着家乡无锡,对故居地杨亭的文化事业仍非常关心,曾与地方多次联系,建议在小学内附设图书处,以便乡民学习之用,并解囊资助。他说:“我国广大农村是人才和经济的发源地,如能在文化和科学水平上得到提高,必将加速国家的繁荣昌盛。”

  1994年4月23日,诸福棠逝世于北京。他的骨灰一部分埋在北京儿童医院他的铜像之下,一部分撒在家乡的太湖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首都北京的沃土将永远怒放他生命的光辉,太湖三万六千顷的碧波,将永远抚慰大师不朽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