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高质量发展无锡行融媒体行动

江苏省惠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化产学研合作 激活新质生产力

  江苏省惠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惠山高新区)坐落于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于2021年1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筹建。自获批筹建以来,惠山高新区突出科创转型担当,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3+N”现代产业集群,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条件和技术创新氛围,加快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在未来产业赛道上激活新质生产力。

  建设品质园区 打造科创新城

  走进惠山高新区,迎面而来的是整齐划一的道路、芳草葱茏的绿地以及别出心裁的建筑创意,让人眼前一亮。这着“环境棋”,通过园区环境、创新环境、城市环境等诸多发展环境的打造、提升,打造产学研培育的热土、双创人才驻扎的乐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研究院负责人孔祥浩记得,当开始项目洽谈时,就被这里明晰的园区建设与规划所吸引,“惠山高新区有工业园区、物流园区,产业基础坚实,交通区位优越,发展定位明确,目前规划建设的航空航天产业园、未来汽车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西站物流园等园区,各具优势,功能全面,创新要素集聚度高,十分适合创新型企业入驻并发展。”

  按照产业方向,惠山高新区制定“3+N”现代产业集群,即航空航天、未来汽车、智慧物流三大主导产业,以及工业互联网、增材制造、量子感知、数字孪生等N个新赛道。“规划设计落地园区建设,更好地实现产业链、集群化的园区式发展。”惠山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园区的规划打造,成为惠山高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也为打造科创新城提供了方向。”

  聚焦企业主体,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惠山高新区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辖区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发展支撑有力的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2023年,惠山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4.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2%,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23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50件,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13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0件。

  优化人才政策,吸引“智力流入”。高新区积极落实企业和人才招引政策保障,出台“惠高新18条”系列优惠政策,龙头企业落户最高奖励2000万元,实施“羲之人才”计划,对于优秀团队综合扶持最高1亿元,对于优秀人才支持最高2000+100万元。累计引进中外院士6名、省级以上高端人才71人。

  项目招引有成效,企业发展有保障。2023年累计组织签约活动25场,共招引项目36个,总投资额超486.65亿元。成功签约130亿元中能瑞新储能电池项目,实现了百亿项目零的突破。高新区为科技型企业平稳“落地”建立了科技、产业、金融协同互促的统筹机制,不断入驻的科技型企业将为现代产业集群注入澎湃发展动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惠山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构建转化生态 促进深度融合

  “能够‘落地’的才是真正的产学研。”近年来,惠山高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能够让科研技术实现“落地”转化的产学研融合生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研究院于2016年在惠山高新区揭牌成立,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研资源,与高新区的合作单位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开发、课题申报、成果转化、平台共建和人才交流等工作。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惠山高新区围绕南航无锡研究院打出“组合拳”,一方面,为研究院提供了办公室、实验室、生产基地、日常运行经费和实验设备建设经费;另一方面,积极组织企业与研究院开展对接,召集举办对接交流活动,促成合作项目;此外,对于研究院与企业开展合作的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对合作项目按照区级科技扶持政策给予重点支持。“落户”后,南航无锡研究院的产学研成果一一“落地”。立足自身需求,研究院瞄准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特种加工技术、广电监测技术等重点方向,引进包括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超声精密加工技术、精密超精密研磨抛光等科技人才团队和创新创业项目,并联合本地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合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南航无锡研究院在惠山高新区的成功“落地”,是惠山高新区推动“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协同创新,打造产学研融合生态的一个缩影。自2021年获批筹建后的两年时间里,惠山高新区集聚一批“重量级”创新平台,建立各级企业研发机构“三站三中心”92家,高标准打造各类科创载体空间,加快构筑融入产业生态体系的“众创+孵化+加速”的全链条孵化载体网络。

  2021年10月,惠山高新区启动《无锡航空航天产业园发展规划(2022-2024年)》编制工作,明确了“两机”、机载设备和商业航天三大重点发展方向。“零基础”打造航空航天产业的惠山高新区立足项目引进、制造跨界、研发创新、要素保障,迅速制定了关于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12条专项政策,把生态环境最好的洗砚湖湿地公园北侧2.3平方公里区域划定为航空航天产业园,引进了一批先导性项目,一个特色航空航天产业集群的底子已经打牢,朝着航空航天产业集聚的核心区,集生产研发一体、设施配套完善的高端制造产业基地发展方向按下了“快进键”,也为惠山高新区产学研融合的优异成效打上了生动注脚。

  优化服务保障 激活创新动能

  “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助于吸引人才、资本和技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惠山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建设高效的产学研互动机制,惠山高新区全流程“保驾护航”,汇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不仅要有平台和联盟,还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2023年7月,惠山高新区举办元航空天产业基金路演推介会,通过政府搭台,为企业家增强基金认识、拓展投资渠道、参与高新区空天产业提供平台和机会,进一步激发创投动能,携手共建高新区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推动空天项目更好更快发展。

  “政府将持续通过投资路演、招商推介等方式,形成‘政、产、园、基’全新合作模式,实现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已设立基金6个,募集资金87.2亿元。2023年9月,惠山高新区举行先进制造产业园首批入驻企业签约仪式,园区将建立“园区+基金”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智能制造、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科技金融新模式,打造区域内的高端产业集聚区,为产学研合作搭建了有效平台。

  无锡博智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是由李贺军院士团队科研成果在惠山高新区落地的产业化项目,是惠山高新区重点引进的院士项目之一,为做好做优“备案、开工、投资、竣工、达产”全链条服务,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全力缩短建设周期,在短短200天内实现项目试生产,同时预留土地供二期开发建设。

  为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底气”和“后劲”,惠山高新区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出台“惠高新18条”等系列优惠政策,对“3+N”现代产业集群涉及的项目落户提供足额补助资金,同时配套相关人才计划,对优秀团队、优秀人才进行资金、住房等各类支持,让企业和人才在高新区安心发展。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上,每个节点、每个主体都不可或缺。惠山高新区产学研领域的闯与试,政务服务的“加速度”,大大提升了科技企业的“满意度”。惠山高新区通过打造高效的行政审批流程、优化组织架构、创新便民利企服务,推动政务服务工作从“能办”向着“快办、好办”转变,让群众“网上办”“自助办”“就近办”“一次办”,对重大项目采取多种举措,确保“拿地即开工”“建成即投用”。

  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真正释放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中鼎集成获评省首批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为恒智能获省中小企业创赛优胜奖、亚之捷荣获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立项、为恒智能自研PANGU OS能源管理系统获第九届中国国际光储充大会2022年度最佳储能EMS供应商奖……

  惠山高新区这片热土,正全面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撰稿:惠融  供图:惠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