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警方周刊

大手拉小手 撑起“网络安全”晴空

  2024年4月15日迎来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同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10周年纪念日。  4月9日,江苏省宜兴市公安局环科园派出所会同南京铁路公安处宜兴站派出所在候车区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民警通过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手册、面对面咨询答疑等方式,向过往旅客讲解国家安全知识,引导旅客群众增强法治观念,筑牢国家安全防线。(赵振伟 摄)

  近年来,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也暗藏着种种“危机”。如何防范网络风险?怎样抵制不良信息?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之际,无锡市公安局网安支队三大队教导员徐文星、一大队副大队长晏剑为学生和家长传授实招。

  问: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沉迷网络影响学习,同时也担心他们在上网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请问这其中可能会蕴藏哪些风险?

  答: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9亿人且首次触网年龄越来越小。未成年人面临的网络风险有网络违法侵害、不良信息影响、个人隐私泄露、网络沉迷成瘾四个方面。

  问:针对中小学生来说,哪些电信网络案件发生的比较多?

  答:最多的是游戏类,犯罪分子利用未成年人喜欢玩的热门游戏,以做任务免费送皮肤、送金币等理由,通过话术骗取未成年人微信、QQ的账号密码,通过解换绑等手法将账号控制权转移出售、用于电信网络诈骗或直接将里面的钱转走。

  另外,一些未成年人想当明星,不法分子会冒充星探公司,以“求证是否为真人”“检查身体条件”为由要求未成年人在摄像头前暴露身体,如果遭到拒绝,就以“如果你不配合我帮不了你”“长得不好看、身材不行都当不了明星”等言辞进行蛊惑,通过诱骗或威胁获取裸照。还有的犯罪分子假冒同龄女生添加未成年女生为好友,找各种理由诱骗未成年人拍摄隐私部位的照片或视频,实施隔空猥亵。

  问:今年1月1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未成年人织起了一张网络“安全网”,您认为如何让这张“安全网”发挥最大效用?

  答: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家庭、互联网平台三大主体作用缺一不可。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要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第一道防线”, 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避免孩子接触可能危害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教育部门要鼓励学校、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外生活;互联网平台应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加强防沉迷机制。聚各方之力,为“小用户”提供“大保护”。

  问:高校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越来越长,有哪些比较典型的“陷阱”需要高校学生特别留心呢?

  答:大学生群体面临网络刷单诈骗较多。犯罪分子利用大学生急于赚钱的心理,起初用一些蝇头小利让他们“上钩”,当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积蓄作为佣金上缴后,犯罪分子就立马消失。除此之外,大学生还会面临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各种考试,网上有一些“包过”“培训”等信息,这其中也可能涉及网络诈骗。所以大学生要擦亮自己的眼睛,谨防被骗。

  问:现在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鱼龙混杂,有些网络谣言不仅误导公众、破坏社会稳定,还可能对个人名誉和权益造成危害,那么青少年该如何识谣、辨谣呢?

  答:不仅是青少年,每个公民都会遇到这类问题。2023年12月20日,公安部部署了打击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水军的专项行动。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判断一条信息是否是谣言,首先要看发布渠道是否正规。官方发布的信息基本是权威的,一些正规的平台、媒体发布的信息也相对可靠,但一些来路不明的自媒体为了引流移花接木,他们发布的信息要仔细判断是否为谣言。

  问:如果传播了谣言,是否要负刑事责任?

  答:根据相关法律,不但要负刑事责任,还可能面临治安处罚,有关部门会根据发布谣言的目的、主观恶意、造成的社会影响、传播的群体范围等要素综合考量。4月7日,江苏省公安厅发布了10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其中有8起进行了治安处罚,2起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这也告诫广大网民,上网时要擦亮眼睛,对来路不明的信息要先打一个问号,不要盲目跟风、转发,不做谣言的传播者。

  问:近几年,网络平台上出现了这样一群人叫“键盘侠”,他们把网络当成保护伞,在键盘背后进行网络暴力攻击。您如何看待这些案件?群众又应该如何预防呢?

  答:在互联网匿名化的大环境下,人们的负面情绪很容易被放大,有一些“网络喷子”会在网络上大肆传播自己的愤怒、嫉妒等情绪。而青少年的认知还不够成熟,情绪容易被带动,从而陷入网络暴力的漩涡中,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这时,如果他们采取激进的方式去应对,很有可能转化为网络暴力的施暴者。所以在面对这种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了解网络暴力的基本形式和相关法律知识。比如在网上攻击谩骂他人、给他人取恶意绰号、造黄谣等都属于网络暴力。针对这些情形,《网络安全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所以青少年在网上发布信息时,一定要保持理智,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

  此外,在网上遇到观点不一致时,不要采取激进的方式去对骂,应当在了解事情的全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再去正确地表达。同时,面临海量的网络信息也要谨慎识别,比如青少年在关注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时,要谨慎发言,不能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转发或评论。平时也可以跟自己的老师、家长或同学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交流,多听听他人的观点。

  问:其实网络安全不仅涉及青少年,对于成年人也是如此,现在有很多的家长会莫名其妙收到一些推销的电话,这是否也意味着信息泄露呢?

  答:举个我自身的例子,前段时间我去房产中介登记了姓名和电话,过了几天,相关房屋租赁以及房屋买卖的中介电话就铺天盖地就来了。还有,我在网上进行购物时搜索了某些商品,各个平台就会跟我推类似产品的广告,明显存在信息泄露的情况。

  问:还有哪些情况会导致信息泄露呢?

  答:一是燃气水电等各类单据,其中含有的个人身份信息;二是一些APP和网站,在注册个人账号时留存的信息;三是社交账户上的信息,很多网民,包括青少年,在个人简介栏填写得特别详细,包括学校、年龄、电话、微信等;四是商场、路边的问卷中可能含有的个人信息。这些情况都可能会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

  问:家长和孩子要如何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呢?

  答:首先家长要引导教育孩子增强隐私保护意识,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展示生活时要谨慎,尽量避免展示过多个人信息。有些人在短视频里晒自家的车、门牌、家庭内部情况等,或者把自己的机票、火车票甚至购物单都晒到网上,这其实存在很大的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其次,家长要帮助孩子设置强密码,引导孩子不要随意通过陌生人的好友请求去聊天。家长自身也要注意前面列举的几种情况,做个有心人。

  问:其实网络安全教育是最好的一种预防手段,公安机关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呢?

  答:无锡公安连续多年组织开展“网络安全进校园”宣传活动,针对未成年人、青少年群体特点,设计了更加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欢迎,取得了很好的反响。除网络安全外,我们也会定期深入校园开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一系列不同主题的安全宣传活动。

  另外,无锡公安打造了警营开放日,孩子们可以近距离了解警犬、反诈、巡特警等公安业务,其中也包括了比较神秘的网警,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帮助孩子形成更直观的认识。

  问:最后,有什么想要跟家长和学生朋友们说的呢?

  答:网络无边,安全有界,防患未然是关键。家长们要有监管意识,控制好孩子上网的时间,在享受互联网服务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防范网络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