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一点一策解决“瓶颈”路段积水痼疾

金城路、运河西路、环太湖公路(姚湾立交段)完成治理改造

  本报讯 进入汛期,随时抵达的降雨考验着城市运行能力。未雨绸缪解决市民雨天“出行难”问题,易积水点的防范处置成为重中之重。近日从市市政和园林局获悉,针对车流量较大、市民反映较多的严重易涝积水点,我市建立起城市易涝积水点动态更新“清单”,“一点一策”制定治理方案。目前已完成金城路、运河西路、环太湖公路(姚湾立交段)的积水点改造。

  昨天上午,艳阳高照,数名养护工人在环太湖公路(姚湾立交段)忙碌着(如图)。作为无锡市区的重要路段,即使是工作日清晨依旧车流繁忙。“下雨时,山上倾泻的雨水和公路上来不及排走的积水都会汇集到路旁的沟渠里,而‘双重负担’下的沟渠缺乏向外排水能力,一旦雨季积水满溢,市民便会有‘蹚水过河’的感觉。”市照明和排水管理中心雨污水管理科的沈畅介绍,强降雨期间路面可形成200平方米、深约15厘米的积水。本次改造首先铺设了600毫米口径的雨水新管,给原先封闭的沟渠找到了“排水口”,并将排水管道一直通到附近的管涵,该路段长期以来雨水“排不出”的老大难现象有望得到根本性改善。

  如何从源头解决城市不同点位的积水问题?据介绍,“问题清单”将道路的“健康状况”记录在案,作为“专属医生”,市政工作人员排查“疑难杂症”后,再“一点一策”解决“瓶颈”管段道路积水痼疾。20多年前建造的金城路是城市交通要道,由于建设时间较早,当时的排水标准已无法从容应对如今日益增多的极端天气。“降雨高峰期,该路段积水最大可达90平方米、深约20厘米。”沈畅表示,市照排中心把原有225毫米口径管道换为355毫米口径新管,还专门设置了联合式收水井。“相比普通水井,这种水井侧面多了个‘出水口’,双管齐‘疏’助力科学排水。”运河西路长期受积水“困扰”,经排查发现该路段的雨水系统缺少“出口”,市照排中心新设置了一条过路管道,将雨水排到附近的河道,助力雨水安全“到家”。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新改建雨水管网26.9公里和201处积水点改造。在沈畅看来,疏通城市“下水管道”,可以围绕工程改造和应急措施“双管齐下”。“针对群众反响大、积水情况严重的路段率先进行工程改造,其余路段则通过加派泵车、加强养护频次等方式进行应急保障。”他说,市照排中心每年会对市管雨水管道开展2次疏浚清通,对雨水收水井开展4次清掏污泥,汛期降雨时,根据道路实时预警情况,在易淹路段安排24小时值守人员。

  (姚程玉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