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让劳动教育有滋有味

  □ 胡红艳

  前段时间,一些小学、幼儿园的劳动课火了,孩子们炒菜、烙饼、刮鱼鳞、灌香肠、卤肉,干得有模有样,网友纷纷点赞。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专门部署,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对于孩子来说,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合作意识、滋养心灵。如何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有许多文章可做。

  让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得以传承。二十四节气,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融汇先进的农学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小学可以沿着节气的足迹,开设劳动教育系列课程。根据节气的变化,带领学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让他们养成劳动习惯,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比如,立春可制作春卷,清明可制作青团,在劳动教育中融合饮食文化;春分可放风筝,夏至可做纸扇,在劳动教育中体悟生活乐趣。此类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还能让我国的传统习俗得以传承,使得劳动教育有了传统文化的味儿。

  让探究精神在劳动教育中得以实践。学校可创造条件,提供劳动区域。场地条件有限制的,可以提供种植袋、种植箱,让学生在劳动中摸得到泥土、闻得到花香。以土豆的种植为例,同一个年级的每个班,都可以领一个土豆种植袋。土豆种苗由学校统一提供,泥土、肥料由各班自行准备。在种植过程中,各班负责照料本班的土豆种植袋,并观察土豆的生长情况,将其记录在种植手册上。在养护过程中,对比各班的土豆生长情况。等到收获季节,再称一称收获的土豆重量。对比各班土质、浇水频率、光照、肥料等因素,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哪些因素影响了土豆的生长?在劳动教育中启发孩子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让劳动教育显现出探究味儿。

  让亲子感情在劳动教育中得以加深。生活即教育,让劳动教育融入家庭生活,能更好地培养亲子感情,让亲子间的互动交流更畅通。学校可以借助劳动教育,为家庭架起亲子沟通的桥梁。比如,开展“一双鞋子背后的故事”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让学生观察家庭成员所穿鞋子的磨损、污渍情况,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分享父母的工作故事,并动手为家人刷鞋子。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争当家务小能手,指导家长列出家务劳动清单,鼓励学生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担一点家务、尽一点责任,让劳动教育蕴含亲情味儿。

  在劳动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在探究实践中得到劳动的馈赠,在亲子互动中享受劳动之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滋养,劳动教育就应该有滋有味。

  (作者单位:新吴区泰山路实验小学)